第190章 救赎与被救赎(十二)(2 / 2)
他们会恐慌也很正常,毕竟他们出生、成长的那个年代,饥饿像恶魔一样席卷全国,深居山里的刘家村比其他的村还要更穷一些,粮吃光了吃树皮,树皮吃光了再吃老屋上的麦秸。
花酿没见过人吃麦秸的场景,但原主的记忆中有听村里老人讲述以前岁月的片段,人们吃的麦秸是放在屋顶上多年,经风见雨已经腐烂了的,这种麦秸取下来用手轻轻一搓就成了粉末,和上水,捏成饼或团吃,那味道难以想象。
据说有的人还吃石头,将从山里找来的滑石碾成粉末状,再加上谷糠,揉成面团一样的东西,做出来的滑石饼外观上比麦秸团好看一些,也没有什么异味,但吃到嘴里吞咽无比困难,噎得满眼流泪,才能硬吞到肚里,据说那年代有不少人为了活命,吃了这滑石饼反倒丧了命。
除了“家有余粮,心里不慌”之外,花酿也清楚家里的两个老人都没有什么文化,让他们前往城市学习新技能谋生,他们肯定是望而却步,他们种了一辈子庄稼,除了种地其他的什么都不会,进工厂打工,工厂会嫌他们太老不要,去工地搬砖,工地的砖太重他们搬不动,进城打工的农民都知道,人家要么是要你的体力,要么是要你的脑力,可像他们这样的老人,身上还有什么剩余价值是可以被榨取的呢?
随着国家的发展,花酿知道村里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种地,走向城市打工,但打工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的人发财,也有人颠沛流离的,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工地上的活计都是极不稳定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都是常有的事,这里干三个月,那里干半年的情况很普遍,有的还会拖欠工资,所以很多人最终不得已还是会选择回到老家种地。
种地虽然赚不到钱,但是它可以解决一家老小的温饱问题,最起码不饿着,这是农民种地别无选择的后路。
想了许多,花酿大致有了想法,家里的田地该种什么依旧先种上,等农忙的季节过去了,自己再出去附近的镇上看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机会,要是想赚钱,还是得做买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田地里的活计终于告一段落,这天村里刚好有户人家要去镇上,花酿就跟着他们一起坐上了马车,这时候的马车,可是名副其实的马车,去镇上、去串亲戚、出远门都得依靠它,马车的主人在前面赶马,坐车的往后面一坐,有说有笑,倒也十分欢乐。
快到镇上了,马车在路上走得好好的,突然从前方来了一辆大货车,那开大货车的师傅也不知道是不是吃了火药,一直对着马车连续的按喇叭,拉车的马受了惊吓,赶车的大爷也慌了手脚,西躲也不是,东避也不是。
更可恨的是,那大货车和马车擦肩而过的时候,那开大货车的师傅从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往坐在马车上的众人啐了一口,嘴里嫌弃的嚷嚷着:“原来是一群花绵羊,怪不得笨手笨脚的,真是蠢到家了。”
“花绵羊”是什么意思,别说坐在马车上的人了,就连花酿都知道什么意思,这就不是一句好话,村里人节俭惯了,夏天的单衣单裤到冬天再絮上棉花做成棉袄棉裤,过上一两年,老粗布磨薄磨坏了,就得打补丁,日子再久些,补丁摞补丁的,实在补不过来了,棉花就露在外面,远远看去像花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