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皇后如此多姿(四十)(2 / 2)
这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世界上发生频次较多的三大自然灾害,的确不容小视,其破坏力之大,自古以来就令人震惊。
之所以在旱灾结束后会出现蝗灾,是因为干旱的环境,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更加有利于蝗虫产卵,使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迅速生长,酿成灾害。
按各地报上来的奏章看来,这蝗灾应该是在去年秋天就已经出现过一次了,只是当时暴雨之后,多雨阴湿的环境让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变高,从而延迟了蝗虫生长速度,也大大降低了生殖繁育能力,所以有部分蝗虫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忙着灾后重建的百姓的注意。
在休养生息几个月后,在干燥炎热的夏季,蝗虫们卷土重来,它们以禾本科的农作物为食,繁殖快、产卵多、食性广、迁飞能力强,一出场就差点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
此时的平原地区,蝗虫铺天盖地像乌云一样压过,所过之处发出的声音像打雷一样,每走一处地上所有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一扫而光,昨天看着还是整整齐齐的麦苗,蝗虫过去之后就只剩一片黄土地了。
整个中原地区的大地上全部铺满蝗虫,闭着眼拿手抓一把,就能做成一盘炸蝗虫,平原外的山谷、树林里,所有长叶子的植物都结满了蝗虫,这一年的秋天像是来早了,本该绿叶葱葱的季节,一片叶子都没有,牛羊饿得直叫,却根本抢不过同样饿疯了的蝗虫。
大雍朝几十年没出现过蝗灾了,老百姓哪里见过这等场面啊,一个个的都吓坏了,也不敢下手杀蝗虫,只知道跪倒在田间地头对着这个蝗虫顶礼膜拜,求它们赶紧走。
可蝗虫哪里管他们的顶礼膜拜,该吃还得吃,靠种庄稼过活的老百姓只能抱头痛哭。
所以花酿才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千百年来都是最苦最累的农民托起了盛世和繁华,可是当灾荒和乱世来临的时候,农民又往往是灾难最重的承受者!
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朝堂上有的官员不是想着如何消灭蝗虫,而是忙着往身为皇帝的单濯君头上安帽子,他们认为这是天灾,要君主修德敬天治方可驱除。
单濯君被这些官员气得不行,但当务之急是商量消灭蝗灾的计策,至于这些只知道天地鬼神的官员,等蝗灾消灭之后,他们也该被消灭了。
所幸朝堂上的很多大臣都还是很清醒的,大家认为这旱灾、水灾也好,蝗灾也罢,都是自然灾害,这蝗灾人力完全可破除之,与其待天宽恕,不如人人自救,于是纷纷献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