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阿英嫂往事(1 / 2)
陶向予更是没有把这个插曲放在心上,她也不会说出去,就全当做不知道。
很快的,她也确实在忙碌的工作中把这事不知道忘到哪座外婆桥去了。
今天渔船的收获,比她预计的还多出不少,虽然没有破了昨天的记录,但也快接近了。
而今天才轻轻松松下了两网,不用那么累又能早归,已经把妇女们都乐得不行了。
陶向予本来还想叫大家不要把只下了两网的事说出去,就按平时一样说三四网。
但架不住赵姐那个大嘴巴,陶向予还没来得及嘱咐,全沙滩的人就已经都知道了。
还知道了她们第一网就网了个大鱼群。
倒是阿英嫂,好像是看出了陶向予有点欲言又止的担忧,虽然她心里不是没有一些疑问,但还是拉了一把陶向予,悄声跟她提醒了一句:“紫红笛鲷足足有320多公斤,品相几乎差不多,有经验的这一看就知道是同一个鱼群的鱼。”
陶向予怔了一下,很快明白过来阿英嫂话里的意思。
既然能看出是同一个鱼群的鱼,那就不会是分两网或三网捕捞起来的,只能是一网捕到。那若按她之前想编的话,反而会给别人拿住错脚,造成不必要的质疑。
陶向予摸摸鼻子,真是差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
原来自己还是太嫩,经验大大的不足啊。
她也朝阿英嫂投去了感激的眼神,阿英嫂接收到,朝她眨眨眼,安抚地一笑。
陶向予跟阿英嫂,或者说跟这艘渔船上的所有大姐大嫂们,在一个多月以前可以说都是不太熟的。
有几位是同村的也有几位是邻村的,住得虽不远但辈分和年龄的差距摆在那里。
再加上这年代妇女普遍封闭,嫁做人妇的女性除了能下田劳作的,不是在家喂鸡喂鸭侍奉公婆,就是在家带娃操持家务。
除了邻里串门走个亲戚,哪里能去认识什么外人,听听乡里乡外的八卦传闻那倒是有。
能组织起这条船,其实也都靠生产大队的妇联会,这些大姐大嫂都是在妇联会里认识的。
当时是陶向予向妇女主任高红缨同志反映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诉求,高红缨同志便组织了大队上的妇女们开了个大会。
这一开才知道,其实不是没有妇女心里早就抱有下海捕鱼挣工分这样的想法,只是不敢表达,或觉得说了也没有什么用,根本不会有人同意的。
没想到最后竟然是陶向予这样一个不满20岁的女青年提出来的。
不过想到她还是个半年前才死了丈夫的新寡,倒也就能理解她的勇气。
为了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为了能活命呗。
当然,觉得这种想法太过于大胆和离谱的妇女也有不少,表达了反对的意见也就退了出去,因为这个又不是强制参与,你不同意就不参加,但不要阻碍想参加的人。
这个事也真不是个容易事儿,中间磕磕绊绊商讨了得有小半个月。
陶向予也得亏是拉了刘莉莉跟自己一伙儿,有了个同伴壮胆做底气,才能在大队里跟人磨嘴皮子,周旋那么久。
最后还是阿英嫂带头拍板的。
阿英嫂性格强势爽朗,除了是海岛上为数不多大家伙都知道的从小跟着家族下海,真正在渔船大海上长大的渔家女外,还因为她年轻时在海上抢救过国家集体财产而立过一点功劳。
所以在这十里八乡都是有点名望的,不说妇女们,男人们都要高看她一眼,不敢对她说三道四的。
可惜的是,后来她不知怎么的跟鹿畔村的一个男人好上了。
那个男的是鹿畔村一户蔡姓地主家的少爷,虽说解放后就已经被打土豪分了田地,家族也早已没落,家里剩的人都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更是家徒四壁的穷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