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万里路遥故人归(2 / 2)
“一定要回去?”眼泪已经在她的眼中打转。杨宁最见不得顾宁清哭,不过此时他也不好说些什么。
“嗯,圣命难为,明天便出发。”顾玉尘极尽温柔的样子,很难想象他竟是一位沙场小将,这样的神色,他只留给了顾宁清。
“杨叔和咱们一起吗?”
“杨叔还要留下镇守边关。”
顾宁清看向还在大口刨饭的杨宁,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杨宁差点急得没一口饭卡死在喉咙里,连忙放下碗筷含糊不清的安慰道:“别哭别哭,又不是见不到了,你和你哥先回去,等年末我回兵部述职的时候不就能去看你们了?”
顾宁清扑上前去一把抱住杨宁,对她来说,父亲的身影早已模糊,这个陪伴了她四年的男人反倒替代了父亲的位置,好不容易有个安稳的家,此时却又要离去。
顾玉尘轻叹一口气,他也不舍得离开自己熟悉的边军,可这次回京的调令,给他看到了新的希望,一个洗刷自己家族冤屈的希望。无论出于哪种原因,他都要回去走这一趟。
“我先去收拾东西,你陪杨叔多聊一会儿。”
直到月上三竿,哭累了的顾宁清才趴在桌上缓缓睡去,顾玉尘从屋里走出,甩出一个葫芦给杨宁,杨宁打开闻了闻,竟然是酒。
“哪里来的?”
“刚才出门跟王老爷子买的。”顾玉尘晃了晃自己手中的葫芦,杨宁会心一笑。
两人对饮。
“什么味道?”
“辣,苦,烧。”尽管是第一次喝酒,顾玉尘的脸上却没有丝毫变化,只是很平静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你小子可以啊,喝了这烧刀子还能面不改色。”
“总没刀砍在身上疼。”
顾玉尘说的是疼,杨宁却是心疼,心疼这孩子的懂事与自强。
“能喝烧刀子,这天下便没有你喝不了的酒,记住这滋味,不过今晚却是不能让你醉了,明天还要赶路,遗憾啊遗憾。”
“等你回京述职。”
杨宁微微点头,随即挎着葫芦出了院门。他可不想在这过夜,明早要是还看见顾宁清哭,他可真的会舍不得。对着杨宁的背影,顾玉尘躬身一拜......
第二日清晨,交接的手续和各地通关文书杨宁早已帮着弄好一并交给了顾玉尘,杨宁还差人专门送来了一辆马车给顾宁清。
姑娘,就得宠着,这万里路遥的怎么能让小姑娘学老爷们儿骑马。
一营的士兵们昨天早早回家与家人告别,他是从五品的将军,可以带着自己的家眷,可士兵们不能,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去又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不少士兵的家人都赶到了长林卫的城门前送行,看着纷纷与家人告别的士卒,顾玉尘莫名有些心疼,凉州边军里发配的总归还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当地的民众参军。
历来述职的将军极少有带本部兵马的,顾玉尘也摸不清皇上的这道圣旨到底有什么深意,此时他甚至都不敢和自己的兄弟们保证此去就是荣华富贵。自此到临安城,八百里加急需要走上五天左右,他们倒不必这么赶路,一个月的时间到了便可。
临安,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大燕国的都城,整个大燕最繁华的城市,传言这座城随处可见穿金戴银的达官贵人,富商云集,财富横流,一切华丽的辞藻在临安城面前都显得乏力,单是临安二字便足矣盖过一切。
看着身后的队伍,顾玉尘犹然心安,虽不知前路,但只要有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有自己的家人在身旁,一切的恐惧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
燕历宁泰七年五月三日
辞别漫天风沙,经过大半个月的长途跋涉,足足一千多里的路程,顾玉尘一行人终于来到了这位于宁州的临安城。
说道临安城的选址便不得不佩服大燕那位太祖皇帝,当年太祖谋取天下,定都在哪却成了个问题,时值月泽入侵,太祖便大手一挥点在宁州。当年太祖曾言:“凉州之后便是宁州,凉州守不住的,我替天下人来守!”
也正是大燕国上下这么多年历经几代皇帝依旧能与民同德,共同守卫自己的家园,才有今日的雁门关之景象。拒敌于关外,勿使其扰民。
看着匾额上那气势磅礴的临安二字,顾玉尘一时思绪万千,顾宁清从马车中探出个小脑袋,看着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一时感到有些惶恐。
正门,一队甲士警惕的靠近顾玉尘的队伍,这样规模的军队还人人配马,早就被当值的士兵注意到,若非这里是京畿之地,早就会有人将他们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