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骑鹤扬州(2 / 2)
很快,有个负责侦查的将领发现淮南军在淮河上游堵水,可能准备发动水攻,他惊慌失措地跑来向庞师古汇报了这一情况。
庞师古勃然大怒,道:“尔竟敢造谣惑众,动摇军心,来人呐,给我推出去斩了!”结果,那个倒霉将领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杀了。
斩了搞侦查的将领,大家也都不敢讲话了,庞师古终于可以在那里喝着茶摆着谱,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风范,优哉游哉地下棋了。
下棋的精髓是什么?估计庞师古还没有搞懂,下棋赢不赢不要紧,最起码要“保障自己不输”。
骄兵必败,打仗如果连最基本的兵书战策都不懂,那肯定是死路一条。
朱瑾跟庞师古有着杀兄之仇,夺妻之恨,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要一雪前耻,报仇雪恨。
十一月二日,杨行密首先发起进攻的号令。
朱瑾和侯瓒率五千骑兵,化妆成宣武军,拿着宣武军的旗帜,偷偷渡过淮河,冒充北来的增援部队向庞师古大营进发。
为了配合朱瑾的特战队作战,杨行密命张训率领老弱兵卒千余人作为前锋,吸引庞师古军的注意力。
庞师古果然中计,他不相信这一千老弱病残能掀起多大风浪,根本没放在心上,更未觉察到潜伏在身边的淮南军特战队。
这一天,气温出奇的低,差不多要在零下十几度,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庞师古的宣武军被冻得哆哆嗦嗦的,都躲在帐篷里不想出来。
汹涌的淮河水顺着开了口的大坝,一路狂奔而来,洪水瞬间冲进庞师古的大营。顷刻间帐篷倒塌,鹿角丫杈全部漂起,军械物资全部冲走,宣武军人仰马翻,全线崩溃,四散而逃。
朱瑾的特战队,利用混乱,从北门杀入,直奔大营中军,单单寻找宣武军的指挥官下手。要知道,这些人也是穿着宣武军的军装,完全以假乱真。
庞师古和这些宣武军将领光忙着逃命了,怎么架得住朱瑾五千特战队的斩首行动。在河边游弋的张训所部千余兵马乘机杀入,杨行密的主力部队也陆续渡过淮河。南吴军马人人奋勇,各个争先。清口大营一时间战马嘶嘶,号角争鸣,刀枪相击、杀声震天,血染洪流。
清口一战,庞师古在乱马军中被身首异处,宣武军七万大军战死一万余人,余众狼狈逃向北方。
击败庞师古主力,杨行密率军马不停蹄赶往寿州,与大将朱延寿一起夹击西线的葛从周。葛从周原本的任务是要夺取寿州要塞,但是他手上的兵力不多,对手朱延寿又很强,只能坐等庞师古的胜利。
看到庞师古的首级和旗帜,葛从周知道败局已定,他不想重蹈庞师古的覆辙,趁着夜色慌忙渡河撤军。刚渡到一半,朱瑾的骑兵特战队就杀到了,宣武军慌不择路,不是被杀死就是被淹死,光在淮河上的浮尸就有上万具。
兵败如山倒,都指挥使牛存节吼道:“丧师辱国已是军人的耻辱,现在弃大帅和部下不顾,还有什么脸见梁王?有胆量的和我弃马死战!”牛存节重新组织人马,弃马步斗,这才稍稍阻挡住了淮南军的进攻,葛从周和残部这才得以逃生。
由于天逢大雪,连续多天没有食物下肚,沿途因饥寒倒毙的宣武军败兵比比皆是,最后成功返回开封的没有几万人。
朱温听闻东西两路大军全都打了败仗,感觉孤掌难鸣,只得从宿州撤兵。宣武军来时气势汹汹,逃时却是如此狼狈。
朱温对掌书记敬翔道:“孤不听你的劝告,才有今日之败,魏武不忘赤壁之败,我朱温岂能忘清口之耻!”
任何两个军事集团的作战,都是两个军事首领智慧、才能和人格的比拼。
三万对二十万,清口之战以中原霸主朱温的惨败收场,此战与历史上后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颇为相似,因此后人也称其为“小淝水之战”。
为此杨行密手书一封调侃朱温:“ 庞师古、葛从周,非敌也,公宜来淮上决战。”意思是说,你朱温有本事敢带着大军来淮南与我再打一场,一决雌雄吗!满满的都是鄙视。
清口之战奠定了五代南北格局,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杨行密以弱胜强击败朱温,使吴国一跃成为南方第一强国。
朱温到死也没敢南向淮南一眼。
唐天复二年(902)三月,唐昭宗拜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封吴王。
杨行密正式开启了十国的第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南吴。
就像大唐是李渊建立的,人称李唐王朝;大宋是赵匡胤建立的,又称赵宋;杨行密建立的这个吴国,人称“杨吴”,杨行密也被称为“十国第一人”。
◆ 励精图治
苦大出身的杨行密,立国淮南后,深知乱世之中,老百姓生存不易,便开始一心为百姓谋福利,救民于水火。
《资治通鉴》载:杨行密“赐与将吏,帛不过数尺,钱不过数百,而能以勤俭足用,非公宴未尝举乐,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
可见,虽割据一方,杨行密却能善抚士兵,聚拢人心,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劝农兴业、减轻徭役,令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后来大宋之富庶、东京之繁华,无不得益于此。
唐昭宗李晔天佑二年(905),杨吴大将刘存攻下了湖北战略重镇鄂州。鄂州北近中原,南襟湘赣,鄂州的战略位置对于南吴,犹如荆州对于孙权,相当重要。占领鄂州,杨吴已经成为南方最强大的独立政权。
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杨行密的治理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免遭中原一般的兵祸连结之苦。江南兵强马壮,使北方的后梁、后唐、后汉三朝,均不敢越淮河一步。直到后周的周世宗柴荣,才打破这种平衡。
◆ 戏精
开国之初,为了拉拢手下的大将朱延寿,杨行密娶了朱延寿的妹妹朱氏。
朱延寿野心很大,他认为自己不比杨行密差,做个将军有点屈才了,就和润州刺史安仁义秘密勾结,想篡位当皇帝。
杨行密忍受不了小舅子朱延寿的逼宫,就想着除之而后快。杨行密以前曾得过眼病,后来治愈了。他决定当一回戏子,假装眼睛没有治好,和朱延寿演一场生死大戏。
为了装成一个两眼都看不见的瞎子,杨行密进进出出,都要侍从扶着才能走路。一次接见朱延寿的手下人时,还故意撞到柱子,弄得满脸是血,晕倒在地。
朱夫人扶起他,过了好久,杨行密才苏醒过来。哭道:“我这江山刚打下来,眼睛就坏了,这是上天要弃我啊!儿子都还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能够托付给妻弟延寿,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相。杨行密骗过了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妻子朱氏。
朱氏听丈夫这么说,心中大喜,急忙派使者到他弟弟处,告诉朱延寿说你姐夫叫你快点去商量托孤之事。
杨行密长得人高马大,袖子里藏着铁锤,朱延寿一到,在寝门迎接的杨行密掏出小锤,几下就将朱延寿锤死。接着,杨行密休掉朱氏,让她改嫁他人。不费一兵一卒,就铲除了国内谋逆者,杨行密真是个“皇帝级的戏精”。
杨行密以三十六英雄起自草莽,在江淮地区举起割据大旗,成功遏制了后梁朱温等中原政权南进的步伐,让淮南百姓远离战火硝烟,安居乐业。
《十国春秋》的作者吴任臣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给曹操的评语来评价杨行密,“抑亦可谓非常之杰、不世出者矣”。
说明在世人眼中,杨行密就是“五代十国版的曹操。”
◆ 托孤
杨行密“三十六英雄”里也有不会领兵打仗的,比如说徐温。
五代十国,有两个“温”神,声名显赫。一个是被伟人毛公赞过的“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的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另一个是被欧阳修论为“虽奸诈多疑,而善用将吏”的南唐奠基人徐温。
徐温,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苏东海县)人,贩私盐出身。作为杨氏集团最早的“三十六”天团之一,当其他的股东兄弟都大红大紫的时候,他还寸功未立。
自己不曾领兵打仗,要想立功受赏,那就给董事长出出点子,献计献策吧。于是徐温这个吃白饭的兄弟,瞬间小宇宙爆发,妙计频出,不断出彩,直接成为杨行密智囊团中的扛把子,幸运地跨入杨吴政权辅政大臣行列。
公元905年九月,五代十国的大幕刚刚拉开,一代枭雄杨行密,由于连年征战,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最让杨行密放不下的就是立储大事,自己的儿子们,一个个都懦弱无能不成器,在这个大乱时代,无法自保。思来想去,他竟然萌生了让大将刘威主政的念头。
当时,杨行密的麾下大将大多出镇在外,留在身边的“三十六兄弟”中,只有右衙都指挥使徐温,便招他来商议立储之事。
徐温一听,杨行密要让刘威主政,顿时吓了一跳,道:“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果大王让刘威主政,您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岂不就要拱手让人了!陛下若要立储,自古都是‘立长不立幼’,长子杨渥,忠厚仁孝,足堪重任。”
从内心来说,杨行密并不看好长子杨渥,觉得他做人不踏实,办事不牢靠,做人做事都太水。公元904年八月,借宣州观察使台蒙去世之机,一纸诏令,将杨渥外放出京,出任宣州观察使。杨行密的目的或许是想让他下基层历练历练,积累一些政治资本和从政经验。
杨渥可不这么想,接到诏命的杨渥当时非常恐慌,感到自己可能会在争储大战中出局。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徐温来了。
徐温对杨渥道:“吴王卧病,而令嫡子出藩,必定是奸臣的阴谋。他日召您回京,不是我派遣的使者和吴王的令谕,您千万不要听命!”得到徐温的支持,杨渥哭着道谢,去宣州上任了。
徐温曾经对杨渥做过感情投资,现在该是收取回报的时候了。因此他力主“立长子杨渥”为继承人。
杨行密流泪叹道:“此生富贵,死不足惜。唯诸儿愚钝,不晓大计,望诸公善加辅弼!”徐温等人跪倒叩头,愿意誓死效忠杨吴。杨行密这才立下遗诏,传位给长子杨渥。
徐温立即派人火速前往宣州,召杨渥回京接受大位。
虽是英雄,也不免有憾。公元905年十一月,杨行密含恨离世,时年五十四岁,谥号吴武忠王,长子杨渥继立。
公元927年,四子杨溥称帝后,追尊杨行密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南吴太祖。
杨渥生性喜好游玩作乐,是个典型的“虚子”,杨行密的担心不无道理,这孩子还真不是当皇帝的料子。
在父亲杨行密服丧期间,杨渥照样日夜饮酒取乐,丝毫没有什么悲伤的气氛。晚上,点燃几十只水桶粗的蜡烛进行击球游戏,一支蜡烛费钱数万。有时也骑马外出游玩,兴尽了野够了才回宫。
杨渥还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他一上任就杀掉了曾向父亲建言让刘威主政的大臣,又逼走了大将王茂章。
淮南左牙指挥使张颢、右牙指挥使徐温哭着劝谏,让杨渥做事要循天理,出言要顺民心,对国事要上点心,“贪爱沉溺即苦海,利欲炽燃是火坑。”
杨渥怒道:“你们如果认为我没有才能,那就杀死我,你们自己当节度使吧!”完全把两位辅政大臣的一片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听杨渥这么说,徐温和张颢都开始害怕了,“大王这是想要我们项上这颗人头啊!我们就这么遭人恨吗?”
二人越想越怕,最后一致决定:杀死杨渥,瓜分南吴国土,向后梁称臣投降。
一场弑君篡国的阴谋,在刚刚拭干了血迹的杨吴大地悄悄地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