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天师府(1 / 2)
第129章 天师府
将火枪交给焊魃研究之后,程玄就立刻让艾雪勒带自己去见了一下天师府的人。
艾雪勒从玄武山附近,可是救回来不少天师府的人,人数大致有一百人左右。
程玄之所以想要接天师府的人过来,自然是为了传教。
由于大唐以道教为国教,因此这河西之地,道教也是有一分分量的。
后世敦煌莫高窟内,就有八百多件有关道经的抄本。
《老子道德经》、《老子想尔注》、《太平经》......甚至还有《老子化胡经》。
传说,《老子化胡经》是说老子曾西越流沙,入夷狄教化胡人,把胡人都感化了。
这可能是在河西之地的道教徒,为对抗佛教编的经书,但可惜的是这类道书在后来被元世祖下令焚毁。
后人遂无从了解其具体内容。
不过敦煌遗书中,却保存了《老子化胡经》十多件残抄本。
除了这些道经抄本之外,还有道家的三洞经典、论疏、道家诸子、科仪法术。
甚至还有许多关于道教类的文学作品、诗集、话本、讲经文、斋愿文、镇宅文等等。
就比如二十八首《涉道诗》的其中一篇《题麻姑山庙》:
险翠峨霄压上游,大仙曾向此幽求。
云埋三级坛空在,月照千寻水自流。
偃盖鹤还清露滴,古池龙睡碧莲秋。
桑田未必翻为海,香火何人解继修。
总而言之,由于古往今来的匈奴、氐羌、柔然、突厥、吐谷浑、吐蕃、回鹘等多民族的杂居和中西交往的频繁,使河陇河西之地,特别是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之地。
毕竟位于丝绸之路的河西之地,基本上是中国文明输出和西方文明输入的首要中转站。
而这种多样化的文化色彩,在宗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自汉魏六朝时期至今,河西地区已经存在了许多外来宗教。
有南亚的佛教、西亚波斯的火祆教、摩尼教、景教。
当然,河西地区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不仅有来自西方的影响,而且也有来自中国内地的文化。
就比如说道教。
自从北魏攻克凉州,灭北凉沮渠氏起,河西地区一直处于北魏、西魏北周,以及隋唐等中原王朝的控制下。
在此期间,道教基本上都是越来越兴盛的。
北魏初,着名道士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受魏太武帝拓跋焘赏识而盛行于北朝。
西魏北周时,楼观道派又兴起于关中,得到周武帝宇文邕等统治者的支持。
到了隋唐,基本上是道教最为兴盛的时代。太宗时,国师,也就是不良帅袁天罡就是以道士的身份进京。不是道士,李世民可能都不愿意接见袁天罡。
总而言之,道教在河西地区的传播也算是十分广泛。别的不说,在程玄攻下归义军旧地之后,就统计出不少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