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一鸣惊人(1 / 2)
雀舌楼大气的做派赢得了所有人的称赞,头一回听说看戏还能赚钱。
戏台上表演的虽然不是众人期待的常大家,却不妨碍票友们沉迷其中。
听惯那些名角的戏,资深票友几乎都能一比一的还原每个节点的动作和唱腔,追一场戏追个百八十遍的人大有人在。
名角的戏的确百听不厌,却也有审美疲劳的时候,偶然间出现一个新鲜的唱腔,哪怕稍显青涩,略有瑕疵,依旧能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时台上的商卿语已经没有刚开始那么紧张和茫然,每个人第一次登台献艺,都会有这种感觉,只不过她是赶鸭子上架,比别人压力更大一些。
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一个连配角都算不上的小透明挑起了整个戏班子的大梁,而且还是女伶,在那些资深的行家眼里,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像今天这种情况,台柱子在关键时刻不在,整个戏班都懵了,就算让其他人上去救场,也达不到现在这种效果。
五楼的露台上,第一次听京戏的纳兰姐妹、白芷等人听的那叫一个如痴如醉。
秋淑云、沈竹欣这样的高官小姐听过不少名角的戏,此时也被那道新鲜的声音吸引,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陈梦秋的身份虽然特殊,其实和招娣一样,从来没有进过戏园,最多也就听过一些义演戏,对什么角儿不角儿的丝毫不关心,好听就行。
深田以前作为间谍倒是见识过不少,只不过每次都有任务,从来都没有认认真真的听过一场戏,这才听了一会儿,哪怕一些词听不太明白,光是那唱腔就能让她忍不住跟着哼哼。
对于秦海来说,京戏这门艺术不太适合他,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听团春,听起来幽默诙谐,言语也更接地气。
在这个年代,京戏也好,地方戏也罢,只要能登上戏园子的戏台,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受的高雅艺术。
更贴合实际,符合大众娱乐审美的行当,还是那些汇集在天桥的江湖艺人更容易让普通人喜欢。
雀舌楼能让那些江湖艺人来表演,主打的还是一个全民娱乐雅俗共赏。
花个五角钱在一楼坐上一整天都没人管,要是舍得多花五角钱,晚上还能在后园子里听场京戏,这消费在内城还真算不上高。
戏台上的商卿语一连换了三身行头唱了三出戏,越唱越自信,越唱越有人捧场,现场在坐的票友直呼过瘾,在商卿语换装其他人串戏的间隙,交头接耳,说这女伶如何如何好。
也不知道是有人故意为之,还是谁不经意间猜测,说这女伶是常先生的关门弟子,要不然怎么会在这种关键时刻出来救场。
此话一传开,商卿语立马拥有了根正苗红的身份,褒奖之词层出不穷,能够亲眼见证一名新角的诞生,只要那商卿语往后出了名,今天在场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会觉得是一件美事,往后票友之间吹起牛来,只要来一句第一天登台献艺我就在现场,那得是多得意的一件事。
下一场选曲《断桥》,这出戏可是青衣戏中的名戏,坐在化妆台前的商卿语正在听副班主讲解要点,临阵磨枪,不亮也光。
这种大戏就是有过几年经验的人都不一定能拿捏的好,更别提初出茅庐的新人了,副班主不求商卿语唱的有多好,只要不太差就行。
有了几场戏的经验,商卿语心里也有了一些底气,比起那些从富春社这种科班出来的艺人,以前她是很自卑的。
从小就被卖给了走江湖的班子,还没走到京师,戏班子就被一场战争给冲散掉,沿路乞讨到京师,差点饿死在路边,要不是常家班的一位老师傅救了她,估摸着现在已经成了孤魂野鬼。
救她的人是常家班拉弦的乐手,所以从小学艺的时候,她就比别人要累许多,不光是要练嗓子练身段练表情,还得跟着师父学拉弦敲鼓。
在常家班一众徒弟里面,她的出身最不好,受排挤和忽略是必然的。
小小年纪遭受的不公和打击数不胜数,她都给扛过来了,心里总是告诫自己,再苦,能有沿路要饭苦?
于是私下里发奋图强,比任何人起的早,也比任何人睡的晚,苦练之下底子必然会比其他人扎实。
但是干梨园这一行,讲天赋,讲勤奋,更讲身份。
科班出身、名师弟子的资源和机会是她望尘莫及的,而且还是女儿身,在当下的行业里,不管她底子有多扎实,有多勤奋,天赋有多好,都不可能有登台露脸的机会。
除非离开常家班,自贱身价,去那些小花园子里做那卖艺不卖身的女伶。
说是不卖身,那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自抬身价的作法,只要出的起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年纪越来越大,商卿语懂的越多,心里的那团火被现实浇的快没了火苗,如果不去红楼做女伶,以后的出路就是跟着戏班子当个拉弦的女乐师。
美梦破灭,本来已经接受现实的商卿语没想到遇见了天载难逢的机会,秦海一句话,就让她实现了登台献艺的梦想。
且不管以后会如何,至少今天晚上,她无论如何,都要把所有的实力都展现出来,这场《断桥》或许就是她人生的最后一场戏了。
一声锣响,前台串场的戏终于结束,演员纷纷退入后台,已经换好装扮的商卿语深呼一口气,与搭戏的前辈走到幕后,只等乐师起势,接下来按着节点尽力去表演就好,至于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她只想把这第三场戏尽量唱的完美一些。
身穿白衣的商卿语跟随者节奏缓步上台,刚一亮相,台下便沸腾起来。
“好身段,好扮相,合着听了那么多次断桥游湖,这才见着真的白娘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