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新皇继位(2 / 2)
这个在《青史煮酒》之上,本该“被废、薨逝”的太子,如今,成了皇帝。
梅川眼中含泪。
她切切实实地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她做到了。
梅川在叩拜的群臣中寻找苻妄钦的身影。
他在武官的行列里。
与钱总兵并排站着。
他的神情十分复杂。
梅川看着他,他恰好抬头,也看见了梅川。
两人隔着人海,对视着。
他笑了笑,想让梅川安心。
“阿季,我们会好的。一定会好的。”梅川在心里默默地念着。
登基大典上,杨宝林站在后宫诸人的最前面。小盒子和鸿鹄在她身后。
杨宝林看着身穿龙袍的太子,满面春风。
与之一起满面春风的,还有杨家诸人。
先帝在时,因贵妃一党的打压,杨家蜷缩自保,战战兢兢。现时,终于拨云见日。
已故的太子妃杨令仪,乃太子原配,追封为皇后,自不必说。杨令佩,从东宫侍之,想来位分不会低。
原来,依附贵妃、周旦,鼓吹立嗣淮王的官员们,此时没有一个敢抬头。他们深知,末路不远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几家欢喜几家忧。
新皇继位当日,文德殿召群臣议事。
朱瑁第一桩要议的,便是合葬之事。
史氏,是他的生母。先帝在世的时候,从未给过她封诰,是而,她的所葬之处在皇陵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角落。
如今,朱瑁登基,史氏为皇太后。陵寝的位置,该是挪一挪了。
朱瑁道:“朕为人子,当行孝道。大行皇帝入葬皇陵之时,可将圣母太后的棺椁请出,葬于大行皇帝左侧。元德太后乃朕之嫡母,嫡母为尊,棺于右侧。如此合葬,便可圆满。”
大殿之上,群臣议论起来。
太傅开了口:“启禀圣上,大行皇帝在世之时,曾与臣言及此事。他说过,百年之后,合葬之人,乃元德太后与周贵妃。未曾提及史后。”
太傅是先帝最为信赖之人。先帝的确说过此事。周贵妃薨逝之时,他曾想过要写下诏书,可那晚病发得太突然,故而,没有来得及。
众人登时鸦雀无声。
朱瑁微笑道:“敢问太傅,大行皇帝可有留下遗诏?”
“……大行皇帝病重,未曾……”
“那就是没有了。”
“……是。”
太傅仰头:“臣蒙大行皇帝数十年恩幸,绝不会信口雌黄。大行皇帝的确有过此等口谕,臣不敢欺瞒。”
他的话字字刚硬,落地生钉。
朝堂之上,像是吹进一股凉风。
龙椅之上的新帝,看着这个身侍三朝的老臣,眉头紧锁。
这时,杨宝林之父杨晋开口了。
“太傅此言大谬。圣人言,以礼治邦。周贵妃虽蒙大行皇帝宠爱,可终究是妃妾之身。当今陛下之母,诞育圣躬,功在千秋,如何合葬不得?”
朱瑁看了一眼杨晋,赞许地点了个头。
太傅执拗道:“若论礼仪,臣便更有话讲。陛下继位之前,居东宫十载,大行皇帝为何迟迟没有册封史太后?史太后在宫中多年,终是庶人之身。因此,不难看出大行皇帝之意。陛下新立,莫非要以一己之私念,违背大行皇帝之意愿吗?”
“庶人”“私念”等字眼,无不像针一样,扎着朱瑁的心。
然,太傅是他的师长,他若刚继位,便不敬师长,有损声誉。
杨晋大声道:“放肆!君为臣纲,太傅大人熟读圣贤书,如此羞辱陛下,莫非连三纲五常都忘了吗?”
钱总兵适时地挥了挥手。
侍卫们“扶”着太傅出殿。
杨晋跪地道:“陛下,太傅大人劳苦功高,该颐养天年了。求陛下恩准。”
一众人见风使舵,皆跪在地上:“求陛下恩准。”
朱瑁“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
如此,杨晋便担了此事。
新帝既保住了声誉,又驱走了不顺其意之人。
合葬之事,议定。
朝堂上,再无反对之声。
文武百官们清醒地看到了形势的变化。
朱瑁多年的心愿达成。
几日后,他下了道圣旨,册封杨宝林为“德妃”,乃正一品皇妃。
大行皇帝下葬之日,皇陵出了件大事。
惊动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