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载人登月“五神器”(1 / 2)
第135章 载人登月“五神器”
联盟,航天中心。
第X次联盟载人登月任务研讨会。
这次会议公布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作为运载工具的长征十号和长征九号火箭不用多说,是个人都知道它们的重要性。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它们运载的东西,也就是三个载人设备。
毕竟载人登月要是不载人的话,那跟之前的嫦娥计划就没多大区别了。
所以两款新火箭和三款新载人设备被称为联盟的载人登月“五神器”。
其中的载人设备就是新一代载人飞船、载人登月舱和载人驻月舱。
新一代载人飞船去年已经成功首飞了。
相比上一代的神舟载人飞船,新飞船可以飞得更远,不仅能运送航天员往返离地球近400公里的空间站,还能实现38万公里外的载人登月,甚至去更远的星球探险。
也是因为这个能力,所以这次会议中新一代载人飞船获得了自己的名字——星舟。
之前的神舟飞船只能飞出地球大气层,它却可以载人飞往更远的月球,甚至火星,那属于星际间的飞行,带个“星”字完全没毛病。
只不过相对于神舟飞船,它的长度没变,还是9米,也就是直径增加到了5米,比神舟飞船的直径不到3米胖了不少。
所以最大发射质量超过20吨,空间相当大。
当然,相对于整体50米长,直径达到9米的“星舰”,它还是叫“舟”。
要比的话,它跟SLS火箭搭载的那个“猎户座”飞船差不多是一个级别的,就是单纯的载人飞船。
而星舰更像是一截火箭里空出了一个载货载人空间,因为它的50米高度里都30多米装的是燃料。
星舟飞船9米的长度分为圆柱形的燃料推进舱和圆锥形的载人返回舱,各占了差不多一半的高度。
返回舱是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的“家”,技术人员采用宜居设计理念,利用新一代载人飞船舱内空间大的优势,在舱内装饰、设备布局、人机交互界面、整船载人环境设计等方面颇下功夫。
在返回舱内设置了工作区、娱乐区、餐饮区以及独立卫生区。
而且舱内还配置了生活娱乐大屏,供航天员休闲娱乐,穿戴式显示仪表可以让航天员时刻了解新飞船的健康状况。
为了降低往返太空的成本,星舟飞船的返回舱是可以重复使用,还采用了模块化设计。
换上小的燃料推进舱就是空间站飞船,重量在14吨左右,可以由光杆的长征十号火箭发射。
并且载人返回舱去掉内部维生设备就是货运舱了,可以运载货物。
上一代的神舟飞船空间十分有限,除了能带如国旗、作物种子、纪念邮品等极少量的货物返回大气层之外,稍微大一些的实验物品都无法携带。
而天舟货运飞船更是没有重返大气层的能力,每次进入大气层都是带着空间站的废弃物进行烧毁处理。
货运版星舟具备携带大量物品重返大气层的能力,以后就可以带回大型实验物品了。
登月舱的设计思路跟星舟类似,都是一个“载人舱+推进舱”的结构,而且载人舱重复使用,推进舱用完抛弃。
只不过它们一个往返的是地球表面和地球轨道,另一个往返的是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
几十年前,自由联邦登陆月球表面的设备是登月舱,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重14.7吨,最宽处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
其中下降级由着陆发动机、4条着陆腿和 4个仪器舱组成,高度占一半多。
上升级为登月舱主体,能容纳2名宇航员,宇航员在月表生活的“房间”就是它,高度也占到一半。
降落到月球的时候由下降级反推减速,重新返回轨道的时候抛弃下降级,只让上升级起飞。
因为上升级内部要包裹住推进剂贮箱,同时要极限减重,所以它的外形很“实用”,这里突出一块,那里凹进去一块,非常难看,内部空间也非常小。
联盟的登月飞船则不一样,它的高度差不多也是7米,最宽处有6米,再开太阳能板之后更大。
因为它的发动机不在飞船下方,而是在飞船四周。
是的,为了保证载人舱的门口尽量的接近月球表面,方便航天员进出,登月飞船的设计人员把发动机放到了载人舱室的外部舱壁上。
这样的好处是降低了门口高度,坏处是缩小了载人舱室的直径。
本来载人舱是可以做到6米大直径的,现在的舱室直径只有不到5米。
但这也足够了,空间站的直径跟这差不多。
而且它不分下降和上升级,下降的时候使用从地球带来的推进舱进行减速,下降到一定高度之后抛掉推进舱,转由自己的推进器减速,最终降落。
起飞回到月球轨道的时候不抛弃装备,而是借助月球的弱重力整体起飞返回轨道。
保留它的整体自然是为了重复使用,等之后联盟建立了月球轨道空间站,就可以给它重新加注燃料让它作为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的“摆渡车”使用。
如果用它跟几十年前的联邦登月舱做对比,那么对方就好比是一辆摩托车拖着棺材一样的迷你拖挂房车。
是房车,也能住人,但就是太麻烦太憋屈了。
它由宇航员“房间”、返回发动机、推进剂贮箱、仪器舱和控制系统组成。
有导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电源等设备。
不过这座宇航员的“房间”非常小,说是房间,其实并不比一个公共厕所隔间大多少,只是一个能容纳2名宇航员的站位,没有供宇航员坐的座椅,干什么都是站着,睡觉就是搭“吊床”。
而联盟的这款登月飞船,那就是一辆正经房车。
它本来的内部配置跟载人飞船的配置很像,有很多分区的那种。
但因为空间限制,很多分区都是重合的,能干这个就不能干那个,使用时间需要错开。
不过那已经是以前的设计了,是为了在月球上独立生存几天的设计。
可是当吴用说要在月球上搞常驻月球舱之后,设计师们就把它的内部设置重置了,删减了很多生活设备,提升了驾驶体验,还扩大了运货区域。
而吴用搞的月球常驻舱……其实更像原版登月飞船的放大版,但不再是正经房车,是卡车拖拽的大型移动房屋。
它的主要工作不是移动,而是……工作。
人类的登月行动其实就相当于开荒行动。
只不过月球对于人类来说太荒了,不仅去的方法费劲,而且还没办法在那边独自存活。
可偏偏月球又很重要,它的定位相当于人类走向星空的中转站。
甚至“站”都小看了月球,它最起码是一个带工业生产能力的巨型后勤基地。
只要人类能在它上边建立聚集地,那么就代表人类有了走向星空的资格。
它具备低重力、无大气层、丰富的矿产和大量的水资源,可以让人类用更为廉价的方式在太空建造各种设施,因为它的入轨条件比地球轻松很多。
可这些便利都是后期优势,它的前期生存与建设条件那是相当高!
到目前为止,人类别说利用它走向星空了,连开发它,甚至在上边长时间生存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