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合作形式,赚钱项目(1 / 2)
就在陆恒给自己升级大脑时,京城的另一处地方,也在召开关于他的会议。
杨明先和同为学部委员的一些专家沟通,随后一起又和主管部门领导汇报工作,最后才是和最高层汇报。
因为陆恒的科研成果太重要,今天很多人都放下手头的工作,参加这次紧急会议。
会议的结果也没有出乎杨明的预料。
陆恒的很多大项目,都没有得到积极反应,几乎所有人都不认可。
某领导便说道:“我相信生物科技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不过改造出能够比航母、核潜艇还厉害的生物,但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现阶段完全没有必要。”
另一个领导也说道:“让生物比我们星球还要庞大,那它靠什么物质成长到这么大?太天方夜谭了,这陆恒,还是太年轻,喜欢幻想。”
“我们初期,也不可能让几十万生物人才,去研究每个生物的基因组数据,完成基因组组装,就算花10万亿,估计也无法做到!”
杨明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在大佬面前留下个好印象,于是说道:“陆恒的这项成果属于国际领先,只要掌握住聚合酶的源头,我们甚至能领先世界数十甚至数百年。”
“陆恒的想法只是有些超前了,我们还是应该多多支持年轻学者,不能打击陆恒的积极性啊!”
领导们也没有否定陆恒的能力。
只是觉得陆恒拿出的一系列方案,有些不靠谱。
花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太夸张了。
就算是夏国也撑不住这么大消耗。
最后还是坐在首位的人拍板道:“太不切实际的项目,暂时就搁置吧,如果陆恒真能研究出更厉害的粮食作物,那他想做什么研究,我们都可以支持下去。”
“可以一步一步增加支持力度嘛,步子跨太大,容易扯着蛋。”
会议最后将基因编辑技术列为国家机密,对陆恒的安全保护也提到相应级别。
陆恒想要做粮食的研究,完全支持!
前期将拨款十亿,用作上清大学成立基因编辑相关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经费。
想要什么人员配合,陆恒可以提供需求名单。
需要别的支持也可以酌情满足。
而陆恒最好把相关技术,传授给如杨明这样的老科学家。
对比起陆恒这样的年轻人,老科学家更被会议室内的众人信任。
关于技术传授,不再是陆恒独有,也可以出一些经费,买断这项技术在军用上的使用权限。
陆恒要是不接受,那他必须接受军用需求委托研发任务。
杨明院士十几年前就是水稻测序项目的负责人,这个新成立的国家级实验室,将由杨明领头,陆恒具体什么职务,也是实验室内部商议决定。
在国家级实验室搞科研,成果归属问题也简单进行了讨论。
既然是国家级实验室的项目,成果也不再属于陆恒个人。
而是属于国家。
不过因为陆恒提前说过,原材料只能他掌握,所以只能采购陆恒的材料去做各种实验。
接下来就是和陆恒谈判,会议只是确定官方的条件。
等和陆恒谈拢,才开始后续合作开发技术。
在官方条件确认后,杨明就做出决定。
他不能抢自己学生的风头,如果最后实验成果出来后,大家都认为是他起关键作用,估计陆恒也不愿意以这种形式合作。
这个国家级实验室他是负责人。
他会另外开设水稻项目,让陆恒成为负责人。
如果出成果,也是陆恒的功劳。
实验室的名字就不能单纯以水稻命名,最后杨明和上清大学校长商议后,决定以“夏国基因编辑实验室”为名。
下设多个科属项目组,如水稻就是禾木科项目组。
拟定陆恒为负责人。
同时肯定要有其他作物的研究科属。
陆恒的权利也不小,禾木科下面还有玉米属、高粱属,连竹子都是禾木科。
以后陆恒就是禾木科总负责人。
还有别的生物研究项目。
苹果、森林草莓就属于蔷薇科。
大豆、野生大豆、百脉根、蚕豆等等就属于豆科。
还有什么葡萄科、杨柳科、葫芦科、衣藻科等等,都要成立项目组。
陆恒拿出了基因编辑工具。
其他科学家也可以根据这个工具,研究更改相应植物基因后的具体变化。
动物暂时搁置。
因为对于动物改造比较敏感和危险,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对动物基因改造,是不是在对人类基因改造做准备?
反正前期主要精力,肯定是放在水稻或者其他农作物上。
暂时就不开启动物或者微生物项目组。
等P4级别实验室建立,再开设相关项目组。
这只是杨明初步计划,第二天和陆恒商议后再决定。
也要看陆恒能否同意这些条件,他那边的实验耗材收费多少,能否满足这么大规模研究。
愿不愿意分享技术给其他科学家。
不愿意的话,有可能入股陆恒的公司,让陆恒创业,搞一个大型科研公司,接受许多委托科研任务。
忙碌一整晚,在助手的帮助下,杨明才完善相关方案。
直到下午他才有精神来到上清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