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递给官家的求职简历(1 / 2)
第215章 递给官家的求职简历
李灵龙此举,当然不是讲一个故事这么简单。
他还想通过在场的人,将自己已有婚约的事传出去,这样就不会开局就得罪高观察和高妃了。
而且这仅仅是一个故事吗?
非也。
这还是一份简历,而且是李灵龙为赵恒量身出示的简历。
殿试唱名后是什么?授官!所以这次陛见,约等于一次面试。
那么问题来了,封建社会求职,怎么办?
展示才华?
古代被科举、朝堂筛出去的文学家多了去了。
有才华算什么?你得有为国报效的理想!
有理想算什么?你得有为人敬佩的品德!
有品德算什么?你得有天子需要的东西!
按照当今朝堂局势,赵恒身体已经积重难返,太子迟迟未立,皇后党与清要党打得不可开交。
所以赵恒需要什么:
【臣年少,不善钻营,父母双亡,家中无亲,重情重义,才华横溢。对国家有报效之心,但因娶商妇,恐不为朝中清要大臣所喜。】
赵恒心里感叹道:富贵不忘贫贱之妻,位卑不减报国之志。
更有曹植之才华,兼得潘安之容貌。
最难得的是,还有一颗赤子之心。
我要是对他投以重注,自然会让他感恩戴德。
那么我在的时候,他自然是天子党,要是我不幸……,那他就是天然的护太子党!
皇后党拉拢无用,清要大臣不喜。
这是什么?这是孤臣的苗子啊!
此等人才怎能因如此细枝末节,失去一展才华的机会呢?
“欧阳旭,伱说自己年少时,也曾挥斥方遒。那你对国朝当今施行的政策,有什么看法呢?”
真正的面试来了。
朝政毕竟不是靠诗词歌赋来治理的,任你诗词中把自己说得天花乱坠,回到现实要我用你,当然也得看看你是不是真才实学了!
李灵龙在心里盘算了一下,以他的政治才华,对细枝末节的实务论述,当然比不上那些在朝堂里耕耘多年的大臣,所以他的优势只在于跨越时间长河的眼光。
定计后,李灵龙行礼说道:“还请官家原谅学生妄言。”
“既是学生,自然无罪。”赵恒挥手说道。
宋朝极为特殊,给予了读书人极高的礼遇,士子论政本是常态,也是真正做到士大夫与皇族共天下,以及刑不上士大夫的朝代。
“学生浅见,认为我朝目前施行的‘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的祖宗之法虽妙,但在后期,必定会对朝政造成极大的拖累。”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赵恒反复咂摸了一会,觉得此言总结得甚妙,将皇族巩固政权的大方略,精辟地阐述出来了。
等赵恒消化了一会,李灵龙才继续说道:“我将此,大致总结为了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道。”
“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
削实权,在朝堂自然是以相权三分为代表,军权分给枢密院,财政分给三司,甚至还配了个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进一步分割行政权。
地方机构也出现多种机构互相掣肘,再加上由于实行恩荫、荐辟等政策,官员既广而滥,可谓是全面增官。
后世甚至有统计表明,有宋一朝,官员和百姓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300。
要知道连封建后期也以冗官着称的明朝,也不过才1:2000。
至于冗兵嘛,赵匡胤自己披上黄马甲,导致赵氏皇族对兵权旁落极其没有安全感,故将天下精兵收归己用。
于是每任皇帝都在扩军,宋太祖时计十九万五千人,太宗时扩增为三十五万人,真宗时又增为四十三万二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