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关于宋朝为什么起义造反数量最多(2 / 2)
“为乡长、里正者,不胜诛求之苛”。
“为上户者……不胜其劳”。
这已成为大宋三百年间,一种丽莎普遍状况。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大宋朝起义不断,是历代中起义势力最多的。
同样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
当时王安石曾指出,在大宋朝,传统的“邻里乡党之任”、“乡亭之职”制度,已然完全不行,依然到了一种必须改革新法的地步。
对此,他与司马光、欧阳修等人都有过激烈争辩。
王安石因此感慨道:
“然则差役之民,盖后世以其困苦卑贱同于徭役而称之,而非古人所以置比闾族党之官之本意也。”
这份言语,可谓道尽了充乡役者非同于前的心酸苦楚。
这也是后世的很多专家学者们,都认为宋代乡役制度取代秦汉隋唐乡官制度,并非处理得有多好之缘故。
因为宋朝这般处理方法。
看起来,刚开始的确效果不错。
等到后期,尤其是王朝后期,那诸多纷杂乱事,完全可以将一个朝代财政彻底拖垮。
就像是各地那些比较有钱的富商、富民们,他们为了逃避乡役,往往会施展出诸多手段。
“上户百般规避,却令中下户差役频并。”
导致各地官商勾结,出现无数名实相违、混淆杂乱之乱象情况。
对此。
我们可以从绍兴元年九月的欧阳修一分给皇帝上书中窥见具体:
“大保长皆选差物力高强、人丁众多者,其催科,则人丁既壮,可以遍走四远。”
“物力既强,虽有逃亡、死绝户,易于偿补,今置甲头,则不问物力、丁口,虽至穷下之家,但有二丁,则以一丁催科,既力所不办,又无以偿补,类皆卖鬻子女,狼狈于道。”
这里说的就是这般事情。
因此,如何使自己王朝底下那些乡役制度具体运行顺畅,调整“赋役不均”现象,就成为宋朝历任皇帝、宰辅、高官大臣们,在执政过程中所必然要不断面对的一系列问题。
如。
各地商户富民们,他们为保障自身利益不受损,采取“诡名挟户”等各种手段逃避国家赋役差派,这种制度漏洞该怎么解决。
又如,为实现这一目标,官方在首先不断强调“诡名挟户”的非法性同时,又是否要对此类行为予以最坚决打击等等。
真宗天禧四年敕:
“以田产虚立契,典卖于形势、豪强户下荫庇差役者,与限百日,经官首罪,改正户名,限满不首,许人陈告,命官、使臣除名,公人、百姓决配。”
宋哲宗在位时,更是进一步明确指出:
“诸诈匿减免,以财产隐寄,假借户名,或诈称官户,及立诡名挟户之类,以违制论当命官仍奏裁,未经减免者,各减三等,许人告杖一百。”
特意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严厉打击这些“诡名挟户”等逃避赋役之行为。
其次,为了尽可能核实民户田土与资产占有情况,并以此确保赋役轻重与民户户等高下的相符。
在宋仁宗朝时期,先是有知州郑民,就“较赀之厚薄,而均其役之重轻”,结果“蒙纾其役者十四五,邑人为立生祠”。
而神宗时。
则在开封府界、京东、河北、河东、陕西等路,都推行方田均税法;后又相继在两浙、福建、两淮、川蜀等地实行经界法。
所以方田均税、经界法,虽名义上为均税,其实也是历代宋廷官家试图重新将田土资产重新分配一部分的努力手段。
很明显的。
对于土地分配不均所能造成的诸多伤害问题,宋朝历代高官、宰辅、皇帝官家也不是心里完全不懂,只是解决不能。
只不过是他们虽然内心懂得这些问题,但是没有办法解决而已。
毕竟宋廷调整“赋役不均”的上述举措,重心仍在于保障国家从乡村中获取稳定统治资源,并不能像事后是马哲那般,在真正意义上搞定这些事情。
所以在以“均役”为核心指引的宋庭乡役制度中,这种役制调整,在宋廷轮差富民充乡役不变的制度规定下,根本无法落实。
所以其结果,也自然是并不可能解决“富民”逃避赋役问题。
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
哪怕就算是在北宋神宗时,宋廷针对乡役制度,特意有进行过两项针对性改革。
在乡村基层组织构建形式上以保甲制取代乡里制,并且用充役方式上以雇募役法取代了轮差派役法。
可这些方法,终究也不能跳出时代局限,无大用可言。
只能是帮助宋庭国运,再度苟延残喘数十年时间。
像是神宗熙宁三年时在乡村推行保甲法。
它规定了乡役民户数量,分别以十户、五十户、五百户,以组成小保、大保、都保,防止盗贼、联民互保。
但等到熙宁七年。
根据司农寺的奏请。
这个制度又被废除,以“废户长、坊正,令州县坊郭择相邻户三二十家排比成甲,迭为甲头,督输税赋苗役,一税一替”的方式重新选定。
而保甲制取代乡里制,这也是宋代乡村基层组织形式的基本趋势。
由于乡村基层组织与乡役,它们其中二者关系互为表里,所以宋廷推广保甲法,自然也是乡役制度上一大变化。
当然。
保甲取代乡里。
除了组织形式编排依据的变化外。
更大的变化还是没有太多。
………
【说一下,这本小说内容完全废了,我打算用这本小说后期练笔,为下本书转型写历史做打算,所以里面会填充着各种史料事实以及大量小故事素材】
【所以有很多读者大概追不下去了,在这里说声抱歉,是作者自己没想好。】
抱歉啊。
实在抱歉叭。
争取下本书不犯这种错误。
所以各位读者们,你们不想看就不要看了,没关系,我现在只是在练手了,抱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