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王宽:怎么所有人都抢着给我送女儿送钱(1 / 2)
第106章 王宽:怎么所有人都抢着给我送女儿送钱?
话说进士到底有多么吃香呢?
正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在抵达京城后。
与等待殿试开始的前一小段时间里。
关于科举榜下捉婿的传闻、实例,柳安都实在是听了许多。
就宛如前不久。
因为科举第二轮省试的放榜
在放榜当日,越是靠近放榜地址国子监位置,街头行人也就越多越拥挤。
而等到看真步入国子监外的礼部省试放榜处时,人员更是拥挤到了一种极致程度。
这些人中。
不仅有从凌晨天还未放亮的三四更天开始,就特意跑过来这里坐守放榜名单的科举士子。
同时其中人数更多的,还得是那些准备榜下捉婿的大宋官员、富商。
不过这。
其实也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
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
于是坊间百姓,便以此称其为“捉婿”,这其中之“捉”字,却是颇有妙味。
而这些天下官员、富商,整个宋朝社会的上等人们,他们之所以这么热衷于榜下“捉女婿”。
原因也正是因为宋代,正是科举制发展到最巅峰时。
在当今。
不比数百年前的唐代。
考试取士为宋庭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在唐代之时,士人取得功名后还要经过考试合格才有资格担任官职。
然而在两宋三百年天下间,只要能够科举考上进士,紧接着便能被原地授官,而且升迁速度、未来前程都是极块极好高
司马光、苏轼二人共同恩师陈襄,就曾在他的《仙居劝学文》里如是写道:
“今天子三年一选士,虽山野贫贱之家所生子弟,苟有文学,必赐科名,身享富贵,家门光宠,户无徭役,休荫子弟,岂不为盛事?”
这其中原因正是如此。
因在宋代,宋庭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数量最为庞大。
尤其是最高级宰辅职业,更是九成都是科举出身。
可以说。
在宋代,只要你会读书,只要你足够学霸,那么未来必然前程广大。
即便朱紫官袍加身,亦是寻常。
并且宋代文官们,因宋太宗一句“愿与士大夫共天下”,所以无论官俸待遇、日常福利,相比其余朝代而言都特别优厚。
科举为进士后。
不仅能荫及家人,差科全免,成为社会上享有特权的“官户”阶层。
甚至就算犯罪了,也可能用官位削减来降低身上罪行,乃至于直接以官位来抵罪。
所以在两宋三百年这个时期。
“士人”,那确实是宋帝国天下间当之无愧的真正核心主宰者。
不读书,不为“士人”,那无论如何都难以真正接近宋帝国权力核心。
就连宋真宗赵恒都曾特意作诗一首以劝学道:
“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直接在这首诗里面明白白的说明了,只要能够读书读得好,将来无论是豪宅美眷、金玉仆从都可以拥有。
至于另外一些此时代特有诗句,如: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如此等等诗词,更是将读书博取功名赢得远大前途的美好未来性,彻底渲染得淋漓尽致。
什么唐朝诗人孟浩然在登科后写了那么几句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如果他生在得了功名立马就能做官的北宋时期,恐怕这种“春风得意”之情,更要不知浓郁多少倍。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
因此当今整个宋廷天下间,天下人无不将赶考科举作为人生终极目标而前赴后继奋斗,只求有朝一日能科举成功,就此跳入宋官家瓮中。
在这般风气下。
宋士人之清贵,堪称历朝之最!
宋庭天下间,所有人都在争着做官。
同时当今判断自家家族是否兴盛、有无美好未来的最重要一点,亦是要看自家家族内有几人登科,以及有几位女子能够嫁给士子。
于是乎这样一来。
无论是为了让自己家族能够更加靠近宋帝国权力核心。
还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家族长长久久的平安延续。
送儿子读书,送儿子当官,这自然是宋庭上层社会所有人都必然在做的。
可除此以外。
为防止出现自己麾下诸子皆无读书才能这种事情出现,诸多上流社会人士的目光便紧紧盯上了“女婿”这一身份存在。
毕竟女婿如半子。
既然自家儿子不争气,那有个如同半子班的会读书女婿,一样也能稳定维持住自家地位。
所以每年省试过后的金榜题名者们。
不管他们接下来殿试名次到底如何,既然省试一过,他们将来必成进士官员。
那他们这群羽翼未丰但却前途广大者们,自然也就成了宋庭高官、豪富之家择婿首选。
总之。
若是不算对外的软弱性,只论对天下读书人的吸引力,对天下百姓的顺从管理性而言。
两宋三百年,绝对是华夏五千年历史中御民御官最为厉害,同时也是读书人官员待遇最好的一个朝代。
在当今天下间,除了那些实在走投无路的百姓庶民外,但凡是稍稍有点能力的,无不想着做宋庭顺民。
甚至于哪怕就算起义造反,一时做不了顺民了,只要朝廷肯招安,这些起义造反者们往往也都会纷纷如若《水浒传》中那位及时雨宋江般瞬间满心期待的选择臣服。
………
“囊空不办行春马,眼眩行看择婿车。”
“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想着关于这些榜下捉婿的事情。
青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