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回家(三)(1 / 2)
休息一晚上,第二天开始一家人着手大扫除,准备过年事宜。
有人为过年编了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按照传统来说,腊月二十三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三拜过灶王爷就进入正式的过年准备,所以打扫房子就成为年前第一项准备,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二十五,炸豆腐。民间传说这一天玉皇大帝要下凡到民间微服私访,恰逢在家“看家”的灶王爷到宫里述职去了,所以没法替家里的主人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人们又怕玉皇大帝知道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再向他祈福不灵验了,所以故意装穷,故炸豆腐。
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他们一家不在双水镇,因此可以省略这些习俗。接下来几天按照传统流程走,虽有差异但大同小异。
奶奶坚持保持传统过年习俗,所以她和小饼子每年也期待过年,好玩有趣有好吃的。
二十六,炖羊肉。二十六这天炖羊肉,据说是因为“大鱼大肉”在过去的人们眼里,是年夜饭的最高境界,提前炖好的羊肉,热透了在除夕的饭桌上端上来,是对全家一年辛劳的犒赏。
二十七,杀公鸡。在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不是在当天吃的,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留下一点,留一些吉利到明天。
二十八,把面发。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二十九,蒸馒头,以前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因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年菜中的蒸食除了馒头外,还有蒸喜、蒸花卷、蒸枣泥方圃、蒸豆沙圆包、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等。)
在年三十晚上,中国人一般都会通宵守岁,所以叫做“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的一项重要活动便是到亲朋好友家中和街坊邻居那里祝贺新春,也就是拜年。
此外,人们也会在这一天出门逛热闹的庙会,观赏精彩的秧歌和高跷表演,为节日助兴,因此有“大年初一扭一扭”的说法。
……
三十白天,书悦安和覃医生一起贴春联和挂灯笼。
往年春联都是书悦安书手写,今年有覃劬在她自然不愿意献丑,写对联交给覃医生,她在一旁研磨。
覃劬没推辞,思索一番提笔行云流水写下三幅对联,贴在大门和厨房。
爷爷在家闲着无聊,提前网购材料自己在家尝试做灯笼,做出来还不错,于是今年的灯笼就挂爷爷亲手做的。
小镇年味没有像网上说得那样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杀鸡宰猪,好不热闹!
其实年味从来没有淡,不过是期待过年的人长大,变成下一辈在期待。人长大了年却没有跟着长大,但是小孩子永远都有,所以那份期待永远不会消失。
书悦安双手抱在一起靠在大门,微笑注视路上跑来跑去的小孩子,嘴里嚷着要烟花、炮火,天真活泼、俏皮可爱!
小时候自己也像他们一样闹着爸妈买这些东西吗?她记不清楚只记得自己好像喜欢过年。
覃劬走到她身后,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父母孩子相处的各种画面:父母宠溺、孩子淘气,爸妈无可奈何,孩子摇头晃脑、蹦蹦跳跳……
生活是最美的画卷,哪一只画笔都无法描绘出来,最需要静下心来欣赏。
覃劬安静站在她身后,嘴角带笑静静陪着她看生活烟火,平凡幸福。
“乖乖你和覃医生在看什么?”叶杳杳下楼看见两人一前一后站在风口盯着外面不知道在看些什么,寒风轻轻拂过,两人脸都吹红了。
听到妈妈叫自己她猛地转身,一头撞进覃劬胸膛,覃劬揽了一下腰帮助她站稳。
书悦安顺便还被吓了一跳,覃医生什么时候站在她身后,她怎么一点感觉有没有?
隔着厚厚的家居服她嗅到若有若无的药香,“覃医生......你走路不发声,来多久了?”
捂住鼻子从覃劬怀里仰起头,眼里泛起莹润的水光。
覃劬笑笑,轻轻揉揉她的头,“撞疼了?”
她正想撒娇,妈妈抢先回答覃劬问话,“乖乖装的,她又不是豆腐做的轻轻撞一下还能有事不成?”
知女莫若母,女儿小心思叶杳杳还不清楚。
被妈妈揭穿她放下捂住鼻子的手,站直身子离开覃劬怀抱,嗔道:“妈妈您就不能当什么都不知道吗?”
女儿在谈恋爱,你还要不要女婿了?叶杳杳拒绝和女儿眼神交流。
“覃医生你也当没有听到。”然后她看着覃劬说,小脸红扑扑煞是可爱。
覃劬勾唇笑,心情愉悦。
在爱你的人眼中所有小动作都可爱有趣。书悦安有时候故意娇气的举动可能在外人看来矫情做作,可在家里人眼中很可爱。
“小覃,奶奶找你。”叶杳杳特意下楼传话,悦安奶奶一天要找覃劬三遍,每次都没有正经事拉他闲聊罢了。
由于覃劬不能开口说话,而奶奶年纪大了喜欢唠叨,唠叨多了书悦安和书秉都会感到感到烦,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奶奶是什么人?还能看不出来姐弟二人勉强打起精神听她老太婆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