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四:渡劫(1 / 2)
第176章 一三四:渡劫
袁天罡收起心中的沮丧。
若是不改变既定的命运,他将无法成道,终有一日会成为墓中枯骨。
他想要成道,想要站在顶峰。
看一看上方的风景与他处有何不同。
也想要去见识道可否有尽头。
那么…,改变就从此刻开始。
袁天罡心里下定决心。
既然天意要让武周代唐,他定要逆天而行。
翌日。
袁天罡和袁守诚二人前往太极殿,将观测到的天机,告知于李世民。
李世民听闻,十分震惊。
他一个贤德之主,让大唐如此繁荣昌盛。
李世民不明白,为何上苍要让他李唐江山二世而亡。
难道上苍是将他李世民比做了秦始皇嬴政?!
李世民不服,龙颜大怒。
再三确定后,他派出神武卫,在大唐境内到处搜查武姓,周姓之人。
若有谋反之心,立刻诛杀。
原本李世民想要奖赏袁守诚。
可被袁守诚拒绝了,他辞去官职,在长安西市,支起了一个算命小摊。
并且还立了一个规矩,一日只算三卦。
这也是无奈之举。
修为尽失,他一天也就只能算上三卦。
算多了,就会失去准确性。
夏荷听闻西市有个算命先生,算得无比准确。
被西市百姓称为活神仙。
夏荷便前来询问袁守诚,李北何时归来。
算李北的命运,袁守诚哪算得出来。
莫说他现在算不出来,就算未失去修为的时候,也算不出来。
没办法袁守诚只得实话告诉夏荷,他算不出。
虽然夏荷也不在意,但这个消息还是流传了下去。
当天下午,西市的巡街武侯便掀了袁守诚的摊子。
起初袁守诚还没在意,依旧摆着摊。
可到了后面,每天摆摊要么被巡街武侯给掀了,要么就被其他买吃食的小摊贩给掀了。
袁守诚有些哭笑不得,不知道自己是得罪了谁。
虽然摊子时常被掀,可依然要摆。
与那老和尚的约定,袁守诚可不敢怠慢。
那老和尚实力不俗,他若是不完成约定,那么这条命估计也就走到头了。
他从西市最繁闹的街道,转移到西市门口。
掀摊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袁守诚被逼无奈,只得请李世民出面。
李世民召见了巡街武侯中威望最甚的龚俊。
有了龚俊的出面,巡街武侯才没有继续掀摊。
这个龚俊,成为李北招募人员后,凭借着系统,以及日复一日的巡逻。
如今的实力也即将达到碎虚渡劫境。
原本李世民想要让龚俊当将军,独领一军。
但被龚俊拒绝了。
他告诉李世民,他永远都是李北的副手。
这话,气的李世民两天没睡好觉。
大骂李北误人子弟,一个即将渡劫的高手,居然让其巡逻。
至于袁天罡,经过武周代唐那件事后,便闭关研究推算之法。
不仅仅是想要找到武周代唐,这个武周所代表的意思。
还想要推算出他是以何种方式死去,又在何时死去。
闭关期间,也不知袁天罡从哪找到一个少年。
他将少年收为关门弟子。
或许是袁天罡知道自己会死,担心断了传承。
他一边推演未来。一边教导少年很多有关修行的知识后面。
这个被袁天罡收为关门弟子的少年,就叫做李淳风。
这些日子,长安城发生了许多怪事。
先是武家的千金小姐,被歹人推入水井之中,昏迷不醒。
忽的一天,武家小姐闺房内,异香连连。
更有灵芝从房梁上生出。
而不久后,武家小姐便清醒了过来。
只不过,醒来以后,性情大变。
本来跳脱的性子,变得端庄大方了起来。
先前,大家认为是这武家小姐是不是被吓住了,老实了不少。
可逐渐的,武家小姐越发古怪了起来。
先是极度爱干净,严重到觉得所有食物都是秽物。
再到不能如厕。
也不是说不能如厕,只是每次如厕,都如同杀了她一般。
这又不吃饭,又不如厕的。
怎能不让武母担心。
武母怀疑武家小姐是不是惹来了邪祟,先是请了各种先生前来看看。
可这些先生,都说武家小姐没什么问题。
并且还说武家小姐有富贵相。
这不吃不拉的,还没什么问题?
武母以为是请到了假先生。
她到处去找真先生,来给武家小姐看病。
连跳大神的巫婆,西域番邦的洋鬼子都请了。
可最后都说没有问题。
最后,一个道人不请自来。
也不知这道人用了何种手段,只用手指轻轻点在武家小姐的额头上,并且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到哪都改不了你的臭毛病。”
而后,武家小姐就痊愈了。
只是忘了一些东西。
性子也似之前那般跳脱。
道人走后,长安城就开始彻查姓武,姓周的男子。
武家当然也被波及。
武家的家主和少爷全部被抓了去。
女流倒是安然无恙。
幸好,武家的家主,曾经跟李世民出生入死。
只用在袁天罡面前走个过场。
当袁天罡看完没问题后,便回到了家。
武家的家主这时才听闻李世民四处搜捕姓武,姓周之人,是为了找到有富贵之相的人杀掉。
这武家的家主想起自己的小女儿就是被人说有富贵之相。
并且自家小女儿发生异常情况与李世民寻找武姓,周姓之人的时间,异常的吻合。
为了以防不测,武家的家主将自家小女儿,武瞾送往好友上官家,代为抚养。
并且,为了保护自家女儿的性命,他送走了所有给自家女儿看过的先生。
至于治好自家女儿的道人。
奇怪的是,哪怕将长安城找遍了,也没找到此人的踪迹。
说来也奇怪。
武瞾刚到上官家不久。
上官家诞生了一名女婴。
女婴刚诞生,便异相连连,瑞相不断。
不过,有了武瞾的前车之鉴。
上官家也不敢将此事宣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