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许世(2 / 2)
底子干净、边塞出身、没有后台,他日从书院毕业后,定是一把治军的好手。
可是直到那一天,许世知道他考上了书院二层楼之后,心中的那份看好便彻底转化为忌惮,或者是害怕。
“书院不得干涉朝政”,这是夫子定下的铁则。
许世相信夫子,但是不相信夫子的弟子。他认为夫子总会有离去的一天,如果夫子离开,书院那些人想要干涉朝政,国将不国。
宁缺的出现,或者说,书院赞同宁缺入世的选择,让许多人都生出了不同的想法,一些人会因此对书院开始警惕,特别是那些军中之人。
但还有一些人将此看做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机会,特别是那些皇室众人,比如,那位长公主李渔,书院入世,就代表书院的力量可以被借用,虽然书院不得干政,可是,书院的态度总归是让许多人在意的,特别是在皇位这件事情上。
然而,这些想要利用书院力量去争夺那个位置的人,从未想过,当年为何是当今陛下成为唐王而不是那位亲王李沛言,他们并不清楚,书院,或者说是大唐的其中一条规则,甚至可以说是铁则。
大唐皇子必须进入书院学习,跟在夫子身边接受教导,大唐皇帝必定有夫子指定,换句话说,大唐皇帝可以决定哪几位皇子有资格继承皇位,却没有资格决定具体由哪位继承。
毕竟千年前那个奇怪的传言,夫子总不能放任不管。
当年大唐的建立者高祖唐皇。在早年被夫子的教义所说服,两人一起打天下,在当时群雄逐鹿的时候,趁着神殿进攻荒人,当时夫子的老朋友,也就是千年前的那位神殿的光明大神官取走了明字卷。跑到荒原去传教,创建明宗,也就是世人称为的魔宗。
因为教义不同,神殿将主要精力放在魔宗身上。当时的神殿并没有看中不起眼的夫子跟大唐皇帝,认为不过是两个人小打小闹,反正到时候一样归神殿所有。
而夫子和高祖唐皇两个人先是打下了地盘,也就是如今的长安城。
并且夫子凭借自己经天纬地的才华助高祖修建了长安城,也就是惊神阵。并且将阵法设置了保护皇室血脉的功能,只要在皇宫伤害皇室血脉就会受到惊神阵的攻击。
但是夫子跟大唐高祖的蜜月期一过完,高祖因为听信谗言,要杀死夫子取他的肉吃,这样就能长生不老,老朽的高祖被不拘小节的夫子杀死。并且夫子指定了第二代高祖的后代继承皇位,为了防止在发生这样的事情。
于是夫子就对皇室开了后门,不需要像宁缺那样考试爬山什么的。所有历任大唐皇帝都得经过夫子教育或者说是洗脑。而且必须是夫子确认皇位,上一任皇帝都无权选择继承人。
亲王李沛言因为不得夫子喜欢,所以没有坐上皇位,而李仲易也就是如今大唐皇帝得到夫子的喜欢了,坐上的皇位。由此可见在大唐里夫子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唐皇,但是历代唐皇都不以为忤。因为他们深知没有夫子,就没有大唐。
书院规矩,不得干政,决定陛下,代表了书院的态度,或者说是书院的选择。
书院太大,也太重,名望太胜,特别是后山的那些弟子,一旦他们干涉政事,那么,唐国便不再是唐国,而是一个大型的书院,就如同西陵和月轮一样。
可惜的是,许世不懂,他只是个俗人。
要是他知道后山全是各种痴人,也许会惊掉下巴。而且许世自认为很懂,但是他其实一点儿都不懂,世界正是有夫子和书院,才维持了稳定和平衡。修行者是可以左右这个世界的,正是有夫子在,所以修行者才不敢随意欺凌平凡人,普通人才能生活下去。
就像皇帝陛下说的,世间有书院,才有大唐。
夫子的弟子们,身在二层楼上,比世间之人看的更远,忧虑更多,他们关心的事情,已经超越了俗世的范畴,他们关心的,是那些不为世人所知、却会影响整个世界的事情。至于宁缺,虽然他代表书院入世,貌似确实有资格对王位继承的归属发表看法,只不过他没有什么看法,他唯一的看法是:如今的皇帝英明无比,那么皇位他愿意让谁继承就是谁。用夫子的话,要不是有皇位要继承,皇帝会是宁缺的师兄,所以皇帝陛下还是很靠谱的。
不过现在,许世也不能做什么。
陛下已经下旨,准许夏侯归老,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只待夏侯回京交出兵权,就能归老。
当然,也只能在长安养老,别的地方,陛下不会让他去。
至于临四十七巷,现在他是不会让人过去的。
一方面是陛下早就下了令,不准任何有官职和修为的人踏入那个巷子,除非有天枢处和陛下本人的亲笔命令;另一方面,他手下那堆人就是一群废物,包括陛下送来的王景略也是一样。
虽说卫光明已经被九先生打伤,但人家实力摆在那里,许世总不能真的派人去捉拿他。
许世凝望着窗外片片落下的雪花,脸上神情漠然。
作为大唐帝国军方第一人,许世觉得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他应该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