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俄国对小亚细亚的屠杀(2 / 2)
于是,双方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正面冲突,结果不言而喻,连奥斯曼正规军都干不过俄罗斯的灰色牲口,更何况是民兵为主体的游击队?
不过游击队虽然损失惨重,但终归有不少人成功突围出去,并且双方积累的仇恨更深,小亚细亚整体地区的治安环境并没有变好。
但俄军高层很清楚,这个屠杀政策是很有作用的。
这就好比理查德上辈子二战期间的日军执行三光政策一个道理,这种政策虽然反人类,但对于侵略者而言却是最简单有效的手段。
村庄和城镇的人被杀光了,或者被抓走当奴隶,粮食等有用的物资都被抢光烧光,当地的游击队吃什么?
难不成自己种地?
别扯淡了,俄罗斯的灰色牲口时不时的就扫荡一圈,他们除非眼瞎,否则必然会发现大面积耕种的土地。
种地不是说洒下一片种子就能收获果实的,甚至对地形还有一定的要求,适合耕种的土地对入侵者而言并不是秘密,他们完全可以针对性的去扫荡。
所以游击队想要种地的难度太大了,山林中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又太小。
即便有那些天选之地,在山林中矗立着一大片地势平坦适合耕种的土地,侵略军也可以用不定期的扫荡让耕种完全进行不下去。
毕竟,耕种和收获的周期太漫长了。
这就是游击队必须依靠当地人的支持才能维系下去的根本原因。
俄罗斯的灰色牲口打仗的本事或许一般,但杀人和抢劫的本事绝对是祖传的。
屠杀政策在被证明有效后,立刻被俄军高层推广使用,而俄军底层士兵则对这种屠杀政策十分欢迎,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放开双手去抢劫了!
不光可以抢劫,看到顺眼的土耳其妹子还能抓回来玩弄,对俄军的灰色牲口而言简直不要太爽。
至于土耳其人的反抗,在俄军灰色牲口眼里根本不算什么,甚至俄军军官觉得那帮土耳其民兵根本不会打仗,他们甚至连线列方阵都走不齐,双方正面接触的时候,土耳其游击队往往连一轮俄军齐射都扛不住,拼刺刀也不如俄国的灰色牲口勇猛。
毕竟,俄国的灰色牲口有抢劫和玩女人作为激励措施,打土耳其游击队都不用军官动员,一个个主动的很。
结果就是,小亚细亚地区虽然没有大规模战事,但仍然烽烟不断,除了部分被俄军牢牢控制的大城市稳定外,广大的乡村地区成了土耳其游击队和俄军互相争夺的激烈战场。
俄军甚至不惜大面积的破坏已经耕种的田地。
事实证明,只要正规军下死手,游击队又没有强大的外援支持,根本不可能是入侵者的对手。
小亚细亚虽然混乱不堪,但土耳其游击队的数量却在肉眼可见的减少。
这不过这是在建立在成千上万土耳其人惨死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