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一触即溃(1 / 2)
第198章 一触即溃
“举枪,瞄准!”
军官的口令精确的传达给了军乐手,随后军乐手鼓点陡然一变,整个线列方阵的士兵哗啦啦的举起了手中的燧发枪,对准正前方还在迈着正步挺进的克里格死亡兵团。
当然,这里的正步不是21世纪仪仗队的标准正步,其实就是高抬腿的‘鹅步’。
这种步伐可以有效防止前后士兵踩到脚……
如果有后世人看到这种步伐,或许会感觉很滑稽。
毕竟这种正步远不如后世仪仗队的踢腿动作帅气利落。
随着奥地利战列线喷出一长排的齐射火焰,克里格死亡兵团的战列线仍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前进。
随后,奥地利克罗地亚军团第一条战列线的士兵前方,被浓郁的白雾所笼罩,只能隐约看见敌军正在逼近的身形。
鼓点声在这时候又一次变幻,奥地利士兵们开始按照肌肉记忆装填弹药,跟着鼓点的节奏。
可以说,整个战斗过程,士兵就如同提线木偶一般,被军乐手操控着,而军乐手则被军官操控着。
以此达成了战场上高效的命令执行力。
然而,肌肉记忆可没办法改变奥地利士兵的双眼,他们看着白雾笼罩下的身影越发逼近,内心的恐惧也在不断放大。
他们又不是新兵蛋子,很清楚双方距离越近,齐射时自己死亡的概率越高!
恐惧中,不时有奥地利士兵在装填中出现了失误。
结果装填的鼓点打完以后,竟然还有不少奥地利士兵没有完成装填,但肌肉记忆让他们本能的将没有装填好的火枪抬了起来……
结果第二轮齐射的火力密度,远低于第一轮齐射,哪怕克里格死亡兵团的战列线更加逼近,反倒倒下的人数变少了……
这其实就是英国军事专家们崇拜第一次齐射理论的原因。
第二次齐射对士兵的要求太高了,这不是训练度能弥补的,主要是对士兵心理素质的考验。
然而,这个时代的士兵超过百分之九十八都是文盲,他们的心理素质能有多强?
所以,战场上出现第二次齐射时,敌军距离更近,反倒伤亡变低的情况实属常态。
这也是英军敢玩近距离齐射,走着正步都扛几轮敌军排枪的根本原因。
越往后,装填失误的士兵越多,导致无法开火的火枪会变得越多,火力密度自然就会下降。
实际上,战场上火枪损毁率那么高,大多数不是拼刺刀造成的,而是装填时的失误造成的。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等奥地利克罗地亚军团打出第三轮齐射,加速前进的克里格死亡兵团已经在三十步的距离上停下脚步。
这是英国人公测出来,最大程度发挥出火枪威力的距离。
诚然,再近一些威力能更大,但提升的幅度有限,性价比最高的还是这个距离。
毕竟,越往前承受的敌军排枪次数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