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天下第一陈就是公社!(2 / 2)
义门陈家祖训,代代不分家,至公而无私。
臣曾去见过义门陈的后人,他们自陈族中众人,室无私财,厨无别灶。又设东佳书院,号称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
义门陈人才辈出,自唐至宋,皆有为朝中重臣的子弟。
在天圣年间,仁宗诏封义门陈五位宿老为国公,时人皆称一门五国公,天下第一陈。”
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
一门五国公,天下第一陈!
这不更能证明共田和皇家公社却有可行之处嘛!
赵顼听得心潮澎湃。
两兄弟起家,最后能发展到3900丁口,这期间肯定要产出足够的粮食,才能养活这么多人!
朕如果有一百个如义门陈一般的皇家公社,就能供养起朝中这几万的禁军;若有一千个皇家公社,则天下之大,何处不是朕的江山?!
“现在不是幻想时间……”
赵顼正在遐思,忽然看见王安石的眼神,与刘湛先前的眼神重叠在一起,脑中瞬间跳出来刘湛吐槽的这句话。
不是幻想时间……
王安石无奈的劝道,
“义门陈虽好,仁宗却一定要强制将之分家,陛下可知为何?”
“嗯?”赵顼思索一会,“是因为陈家有藩镇之患?”
“陛下圣明。义门陈3900丁口,皆由族中掌控。朝廷要治理江州,都要看陈氏脸色行事。
且陈氏寓居江州三百余年,尽夺江州良田,外姓难以为生,只能租种陈氏田地。
如官家派去河湟探查敌情的王韶,就与义门陈家是同乡,在义门陈未分家之前,王韶家只能仰人鼻息。
江州民怨暗藏,久则生变,故仁宗诏令义门陈分为292户,散往周边各地。
天下第一陈,已成绝唱矣。”
赵顼听得犹豫不决,既想要义门陈这种粮食产量提高人口爆炸增长的效果,又担心养虎为患尾大不掉。
想来想去,还是得让刘湛亲自来和王安石分辩。
刘湛酒足饭饱,正犯困时就被童驹喊过来,听了王安石说的义门陈模式,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居然这个时代就实现了小范围的公有制,而且还成功了。
又听了让义门陈强行分家的理由,刘湛笑道。
“义门陈的成功,证明了皇家公社的模式确实可行,至少值得一试。
至于义门陈可能存在的对朝廷的不利影响,其实皇家公社都能避免。
首先,皇家公社的土地所有权归于皇帝,公社只有使用权。公社的利益和王朝是绑定的,不会出现义门陈这样自唐到宋,跨越多个朝代仍然保持隐隐独立的状态。说句不好听的,王朝更替以后,谁还会认前朝皇室的地契呢。
其次,皇家公社与义门陈不同的地方在于,所有成年成员都要务农,都要下地。公社内部有分工,但没有完全不干活的国公,更不允许雇佣客户代为种地。这就保证了公社专注于农事,能够不断推动农耕技术的发展。
再次,皇家公社没有宗族,都是陌生人组成。皇家可以定期将公社社员“分家”到新建立的公社,而不用等到如义门陈这样成了规模,才不得不分家。
最后,皇家公社能够按比例的为皇家提供收益,而不是像义门陈这样只交赋税。”
赵顼见刘湛说的头头是道,心里暗暗称赞,又去看王安石。
王安石心中早有腹稿,也不去看赵顼,淡淡说道。
“皇家公社种的是皇田,不交赋税,不服徭役,若大宋处处是公社,朝廷哪还有税赋?
伯汝是在动摇国之根基。”
刘湛睁着眼睛装糊涂,“官家不是为了平辽灭夏,才着急找钱的吗。那公社的钱都归了皇室,一步到位,还省得派人收税呢。
如果有人有意见,那官家可以主动要求纳税嘛。只是皇帝的田地都纳税了,其他人不纳税说不过去吧。
赵……咳咳,官家应该是愿意的吧。”
赵顼笑而不语,心里却疯狂点头。
感谢大家的月票~求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