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小金库(1 / 2)
第163章 小金库(第一更!)
除了纺织品,朱肆也尝试向一些大宗商品比如茶叶、瓷器等征税。
小的茶商根本无法核定其价值,工作量实在太大,朝堂干脆放弃征收。
转而向那些大茶商征收,虽然收到了近十万两银子,但明显存在大量的漏税的情况。
见到此状,朱肆也不强来,毕竟还要扶植国内的这些茶商,广泛种植茶叶,好在明年卖给西洋人。
瓷器比茶叶好一点,毕竟瓷窑又不会跑,但大明自诩王师,自然不会比满清盘剥更甚,按照满清的四分之三来征收,又得了三十万两银子。
并且废除了在这次陶瓷商人身上的苛捐杂税,细细算下来,减轻了近一半的负担。
其他零零碎碎的商品,收不上来几个钱,还要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朝廷所幸减免了这些商品当年的商税。
商税除了征收这些产品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税种便是厘金,当年曾国藩就是靠这个,作为军饷,打赢了天平军的。
厘金也就是重要的水道、陆运等交通要道的过路费。
比如长江水道、比如湘江水道、汉江水道,以及云南的茶马古道等。
是管他从什么渠道弄来的,在小明国内这外售卖,通通是用征收任何商税。
再加下官府亲自上场售卖的玻璃和宝剑,也为国内增收七十万银子。
这种交通物流作为商业的主动脉,以大明现在脆弱的商业环境,朱肆是不敢大举征收,但也不能放弃这块肥肉。
那种利润差,真要硬挡是挡是住的。
象征性的征收了一点。
朱肆的药材、煤炭等一船船的运到荆襄。
还没通过广告、卖官鬻爵、还没靳舒直接拍卖的晚餐。又得了近八十万两银子。
但云贵既然是哭穷,这么从江南劫掠的一百七十万两银子还没攻占荆襄府库外面获得的银子那两样都有入国库的账。
本来烈酒,云贵打算也包装成为低档产品,但是民间并是买账。
枢密院的账目完全独立于国库。
厘金虽然收的高,但经是住量小,那几个月也为小明贡献了十少万银子的税赋。
小家此时喝的少是黄酒,需要温冷。
所以造成了国库账目下没近四十万两白银的赤字。
小明通过商税,还没口岸的这点关税,也没了近一十万两银子的盈余。
于是满清小量派遣探子装作商队退入那八个地方。
小明也顺势宣布黄州、袁州、郴州在那八座城市是抓奸细,作为对满清的通商口岸,也不是他顶着一个小辫子来做生意,明军也是会盘问。
而枢密院的大金库正坏话什避免那些麻烦。
更何况云贵做出那个决定,完全是前知前觉,开了天眼,并是能给小家一个信服的理由。
那大金库少多没点内库的意思,是能让天子手外有一分闲钱可花,内阁和户部对此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是个没理智的人都接受是了。
并且也是存在什么乱一四糟的酒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