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鸿翼扶摇(1 / 2)
第181章 鸿翼扶摇
光化的竞争,根本上是驱动器的竞争,尖端的驱动器才可以保障更好的光影效果,并兼顾能耗、寿命和环境适应等各项指标。通俗来说,驱动器就像刺绣的手艺范畴,而LED灯头灯条相当于丝线。
除了雷石,另八家企业均来自不同的国家,欧洲有德法、亚洲有韩国以色列,代表着世界照明领域的第二梯队。
偌大的会场坐着两百多人,各个国家穿着统一服装,整整齐齐一块块,看上去就像一个个方阵。
如何阐述驱动器的优势,各个团队都使出浑身解数。有的以车用大电流驱动器为灵感,以串联的方式控制输出;有的在传感方面大做文章,生成多传感器联动的驱动器;还有的主打蓝牙遥控技术,总之以各种技术强项接引着形形色色的驱动器。
无一例外,自主研发四个字是各家反复强调的重点,定制开发、不可替代,既展现出对阿拉伯人的绝对尊重,又彰显自身对技术的强大信心。
雷石作为第七个出场,此刻所展示的这套驱动系统,名为“鸿翼”。
这是一套并联的驱动系统,其优势在于峰值电流可编程,每个独立模块都能在0-100%的亮度范围调至任何值,也就是说通过编程确立一种“灯效的静态”,由此确立了一个调光的大中枢。
改变亮度往往会让色彩表现发生变化,是灯效呈现的一大难题,在鸿翼系统中,每个独立模块共用相同的峰值电流,从而使色彩地图不会发生区域色差。
但令人意外的是,代表雷石讲标的陈世奇,只是花了很少的时间阐述鸿翼的工作原理,他把更多的篇幅用在技术的更迭上。
在LED驱动器领域,并不存在百分之百的自主,无论从任何角度着眼驱动器的打造,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从红光到蓝光再到白光LED,人类走了四十年,从几千小时的电光驱动器到十万小时,也是二十多年的技术变革。
像日光感应器、大电流驱动器乃至基于相机的LED驱动技术,更像是一棵粗壮的笋,长出来一个个嫩尖。自出研发是个漂亮的词,但有时候它只是染了个奇怪的颜色来博眼球。
一开始,陈世奇很不理解苏清石的想法,就着鸿翼全盘拆解足够他讲上半个小时,此间有诸多亮点,用技术打败技术才是最大的赢面。
但慢慢地,陈世奇联想到另一件事,大学毕业论文有一个查重的环节,人们惯常以为重复率越低就越代表着一篇更安全的论文。
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论文不是故事,超低的重复率恰恰意味着这篇论文没有依据。就像一篇文学论文自己编了几首唐诗,工科论文不见一个公式,即便是天才,也不可能有一篇百分百原创的论文。
这正是苏清石的考量,苏清石希望陈世奇的表达,是站在技术发展的角度,有国内国外成熟的技术之基,有雷石技术人与院所的合作,才有了成熟可靠的鸿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