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辛成的诡计(2 / 2)
“辛大人自关中而来,对于现在朝廷的气氛想必有些独到的认识,对于北疆之战,也比我们这些关东的官员有更多的了解。
突厥大军压境,洛阳还算不错,躲在关中与并州的后方,不会直接经受战火,只需要为关中提供必要的粮草供应。
但是,他们肯定也极是关心关中战事。
洛阳军民,早早领教过陛下与大唐官军的可怕力量,那一幕才过去没几年,洛阳才刚刚恢复元气,在他们的心目中,陛下乃是不可战胜的。
可是,突厥人的威名也是传播甚广,在隋朝之时,中原之人就对突厥人畏之如虎,北方诸雄甚至在起兵反隋时都以不同的方式向突厥称臣,以求得支持。
很多“老成持重”的大臣,都觉得陛下登基初始,内部还不够安定,国力也未积累,此时竟跟突厥正面冲突,胜算不大呀。
哪怕大唐军勇士都能以一当十,可人家突厥人是骑兵,还是数以十万计的骑兵,这咋打得过呢?
他们在朝中也有各种关系,据说有些大臣曾经建议陛下直接迁都洛阳甚至是江南,以避突厥军事。
这种提议在武德朝年间其实就有人提出来过,被当时为泰王的陛下所阻止,所以他们猜测陛下接受这种提议的可能性不大。
但,既然出现了这样的提议,本身就代表着一部分大臣的意志,也代表着确实有很多朝中大臣对突厥充满了畏惧。
洛阳军民不怎么关心是否迁都,他们关心的是,假如关中局势糜烂,下一个直面突厥兵锋的,自然就是洛阳,那他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呀。
直到前不久,从关中传来大捷的消息,洛阳军民的心才算是定了下来,可是他们依然不知道关中大捷的细节,也不知道现在的突厥是否还会继续南侵,之后北疆的战事要怎么打。
辛成眼前一亮,发现自己直接建议起威望,赢得众人信任的机会。
陛下对于突厥的战意甚坚,只不过现在关于突厥的战事,完全操之于军方之手,就算是直接参与的文臣,也多是当初秦王府的旧臣。
所以,目前在朝廷中占据高位的大臣们,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定,也无法直接参与军队指挥,偏偏他们对于关中以外的地方官吏影响力是最大的。
这种人心偏向的割裂,再加上他们与关中之间的地理距离,使得众官吏对于北疆战事了解不足。
辛成并非朝廷派到东部的唯一官吏,却是其中官位最高,而且还是直接奉裴寂之命前来,因此洛阳高官名儒虽多,也对辛成极为重视。
辛成东出洛阳,虽为安州刺史之高官,但根基不深,除了裴寂的任命和重视外,再无倚仗,现在自然不能错过建立自己威信的机会。
“呵呵,诸位不必忧虑,北疆之战现在虽然没有结束,但某敢断言,突厥已无力南侵,莫说洛阳,便是关中也已经安如泰山。”
辛成说的都是一通废话,可是对于还未知道关中形势细节的洛阳等地官员,却是极为“重要”而且是他们喜欢听到的信息。
之后辛成对着陛下一通乱吹,而且还隐隐透露出,他身兼罗州刺史之职时,全力为大军提供补给,而且加强城防,算是为关中大战做出了“微不足道”的贡献。
这也是形成内心精密计算之后采用的话术。
首先,他当然要不着痕迹地强调下自己的功劳,其次,把所有功劳推到陛下身上,是附和众人想法的,他们早已经将军功无数的陛下视为神人。
其次,这样的说法,直接淡化了韩东时在其中的功劳!
没有人比辛成更加清楚,只要谈到关中大捷,就不可能避开韩东时的巨大作用,等到关中的消息自然传过来,那所有人都会改变对韩东时的看法。
哪怕不至于将他跟几位国公爷相提并论,也会以“英雄”视之,多数人心中不会再升起与他故意为难的想法。
就像现在那三州的官员一般。
现在,自己先打个底,让众官员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把关中大战的功劳归于陛下身上,还有一小部分归于辛成自己身上,将来即使得知了种种细节,也会存了疑虑,在潜意识里淡化韩东时的功劳。
这就是信息的重要性。
洛阳众官员大儒,其中也不乏才智过人的高明之士,可他们确实不知道关中大战的过程,自然不可能识破辛成的用心,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他的说法。
辛成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莫说自安州前来的官吏,就算是洛阳长史等高官,也对辛成肃然起敬。
“辛大人真乃人才,朝廷将辛大人派至安州,必定安抚山东诸州的民心。”
“是啊,若非辛大人有过人之才,裴相怎么会专门将大人派至安州来呢。辛大人,我洛阳以东诸州,都会好好配合大人,让您尽快做出成绩。”
几人立即举杯,主动对辛成示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