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文彦博害死狄青(2 / 2)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王安石的思想有多超前,以饱受争议的“青苗法”为例,在此条例颁布以前,朝廷平衡物价的政策是“遇贵量减,遇贱量增”,亏空的永远是国库。
而“青苗法”的做法则是:把国库的存粮折算成本钱,以低息放贷给农民和手工业者,用于抵制地主、土豪和权贵们的高利盘剥,同时增加国库的收入。
具体操作是农民几户联保,以增加安全性,从国家机构拿到本钱去耕种和用于手工业经商,等收回本钱后再将所贷之款还归国库……
如果你看不懂的话也没关系,800多年以后,新中国农村信用联社采取的就是这种制度,并沿用至今!
换句话说,这是“市场经济”最早的雏形。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却没有推行下去,苏洵弹劾完、司马光弹,苏东坡弹劾完、范纯仁弹,最后王安石被迫罢相,复官后又因长子病故,主动提出了致仕。
于是,王安石病逝后第40年,北宋就灭亡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王安石母亲过世时,唯独苏洵没有前去吊唁,甚至还写下了《辨奸论》来暗讽王安石及背后的支持者,等到苏东坡获官后,他依然继续反对王安石变法。
可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后,正是王安石不计前嫌搭救他,上书对宋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苏东坡这才因王安石“一言而决”保住了性命。
而此时王安石已经辞官寓居在金陵钟山,他完全可以不闻不问,但是他可惜苏东坡的旷世才华。后来苏东坡从黄州复官时,刻意绕路去看望了王安石,一笑泯恩仇。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王安石,苏轼永远是那个北宋官员,而不会再有东坡居士。
王安石下台后,司马光复相,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王安石制定的所有法规,并将革新派成员全部外放,还把神宗朝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地送还给西夏……
所以后人说,北宋实亡于司马光,他才是“书生误国”的典型,而元佑党之争也一直持续到了北宋末年。
历史没有如果,可假设王安石变法能够顺利推行下去,一个王朝的命运就会变得很不同。
什么叫孤独?
孤独并非是没有人陪伴,而是高处不胜寒。低处的人从来不孤独,因为他们从不缺乏被人理解。
如同凯撒大帝站在古罗马的城墙上,端倪天下,发现再也没有了对手。那一刻,他是孤独的。
也如同王安石,他鞠躬尽瘁想去挽救一个王朝的命运,但是左右张望,发现只有自己在踽踽独行。
总是看到某些别家粉丝跑来荆公吧为自家历史人物辩解,这是王安石吧,请不要再带其他历史人物的话题来本吧找存在感好么?
任何对比、任何说明自家主子并不是真正反对王安石变法等诸如此类话题的,都与荆公吧无关,实在想说的话请到自家吧里讨论。
这种话题很容易引起本吧和王荆公真正粉丝或者唯粉们的不适。不希望看到因为这种话题而引发吧里各种争吵。当然,反驳那些黑荆公的帖子除外。
千年前的荆公为国家所做的一切让人敬佩,800多年来他已经承担了太多骂名被泼了太多脏水。他的去世很难说和保守派尽废新法没有关系,所以个人认为,当年任何站保守派支持废新法的人都难辞其咎!
希望某些历史人物的粉丝好自为之,如果真尊重荆公,就不要再谈关于反对他新法/思想的人或者与王荆公本人无关的话题。
前两天看见一篇关于唐宋宰相制度的文章,说到唐朝宰相在大历年间以前最高也就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大多数情况,宰相如中书令、侍中执政也就是正三品,副宰相如左右丞和中书门下两省的侍郎也不过四品官,好多人不服气(电视剧和垃圾网络小说害人如此),都说什么宰相是一品大员。
我的思考是荆公,在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谏议大夫,之前是担任类似于帝师职务的翰林学士兼侍讲,那时候还没开始元丰改制,也就是所谓的“宋承唐制”,那么荆公这个参政也就最多正三品官,可以这么理解吗(因为宋朝的俸禄是按寄禄官格给的,荆公调任参政以前,按唐制是正三品翰林学士,调任后参政是差遣并无品级,谏议大夫如果算是本官,那就成四品副宰相了,很显然说不通),那么后来荆公任同平章事,终于和传法沙门韩绛并相,如果不算加官和荆国公的爵位,荆公这个宰相似乎也没有升职加薪,我记得荆公退下来是吏部尚书判江宁府事,也不过是正二品(元丰寄禄格说吏部尚书的寄禄官是正二品的金子光禄大夫),但是不知道这么算对不对。
也就是说,荆公一生勇于任事,也算是为了宋朝呕心沥血,但是到退休,他的级别工资(不算爵位)也没有达到宋朝一品大员的水平,而是长期以三品官副部级待遇宰执天下,这么说不知道对不对,希望明白的大佬能出来指教一下。之前我好想在宋史吧里谈过这个,但是那边的有的人好像对荆公不大友好,所以前来这里学习一下。
兄弟姐妹们,看完本书指点下,谢谢!
本书是一本魔方体小说,通过五个少年在未来宇宙中的五个星球的历险故事,让读者以共情联结的方式深刻地了解五位历史人物(韩信、荀彧、独孤伽罗、王安石、王阳明)在华夏文明传承中的承启作用。并通过这条承启转折的发展主线,深刻了解三代以下的华夏历史变迁。
儒家思想的演变,作为这段历史发展的主干脉络,深刻影响了我们国家制度的建设和民族精神内涵的凝聚。通过解答儒家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完美契合的原因,激励华夏儿女们的文化自信,以及复兴华夏文明的必胜信念。为了纪念伟大的思想家王安石及其哲学思想“五行说”,故本书命名为《五行五届》。
唐衰温乱世穷虏崛起,寇患矣焉,唐主弱乎?然。唐主昏乎?亦然。备而不全哉。唐之衰在于权之落,民知有蕃不知有乾,兵伐离乱前朝观见,宋太祖立国以备弱将伺兵盖已为全乎,然夏羸羸小国已成中华大患匡哉辽金?及无若辽金西夏。宋可久安乎?介甫法变不在于私而在立国,及其善法分明,厉害区直世论久矣,吾不备而细论言,谈及青苗矣如此。荆公改历在于吐淤纳新,昌国立世焉。所受非者士大夫也,大夫良田美妾嫣嫣然,何故思变?君如大夫者亦思变乎?世所非荆公皆于此。历亦大夫所修,君当明其意哉,世君皆明宇,两叁木目障叶尓,吾谓需多言。
唐朝衰亡,五代豪杰并起,祸乱丛生是因为唐天子软弱可欺吗?可能是吧,是因为唐天子昏庸无道吗?也可能是吧。但很多人认为是唐朝中央权力旁落造成的,唐朝后期老百姓只知道有节度使而不知道有天子,这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立国时的忧患和戒备所在,但缺点也是显然易见的,西夏那种边塞小国也能欺负大宋啊。更何况是辽国和后来的金国啊。在这样的情况下宋能偏安吗?王安石的变法是为了强国的,具体是非曲折很多文章都说的也很明白了,我就不多说了,青苗发也是这样的。王安石的改革在于强国立军但受到很多士大夫的非议,为毛?因为触犯了士大夫的利益,如果朋友你在当时也是士大夫阶层你也会反对变法。而且历史就是这帮人修的,王安石肯定受了很大非议,但今天把这个道理说明白很多明白人一下就看清了,我就不在多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