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干劲十足的赵桓(2 / 2)
部分对手比较菜,这大概算是一个优点了吧。
以下是信州府知府徐江的奏报。
信州府有奏,信州府发生了水患,知府徐江亲率人加固河堤,幸好,河堤算是守住了。
不过,因为连日暴雨,信州府还是死伤九十多个百姓,其中一处粮仓,因为地处低洼,因而仓中之粮来不及运走,被大水悉数冲毁。
满满的都是槽点,不知道该说这个徐江是傻,还是决定陛下傻。
这奏折是去年十二月份的时候发出的,信州,地处今天的江西南昌一带,学过地理的小孩子都知道,这个时候是西北风,不可能下暴雨的。
除非是沿岸有龙卷风登录,这奏折里完全没提到,信州的临近地方也没有呈报类似的奏折。
再说这知府徐江,大概都不知道死伤九十多个百姓是什么概念,真要是说的这么如实的话,只能说徐江真莽夫,不怕死。
再说了,百姓也不是傻子,连日暴雨,早就跑到其他地方去了,怎么会在原地等死,这是把百姓当傻子。
还有这粮仓,竟然建在了地势低洼的地方,他是傻子么?还是整个信州府的官员都是傻子,没一个人提出这个不合理。
信州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现在不能确定。但是这个知府徐江,屁股肯定是不干净,直接杀了都不冤枉。
地方官员都是这个样子的话,赵桓根本不敢相信,百姓过的到底是怎样的水深火热。
不管什么朝代,首都的繁华都不是其他地方可比的,汴梁乃至周边都代表不了真实的状态。
整体来说,南方的状况要比北方好一些,沿海的情况要比内陆的情况好一些。
赵桓绞尽脑汁,如果按照当下的历史进程来走的话,想要实现目标,那是痴人说梦。
绞尽脑汁,赵桓能想到的也只有,减轻赋税,减少徭役,鼓励商业的发展,另外还有把宋徽宗那些花里胡哨的花钱的爱好都打入冷宫。
所以,还是得利用穿越者的外挂来搞,所有事情的前提,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吃饱饭。
北宋的自然灾害,讲道理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多,基本可以说是年年有,虽说有平仓法,能起到那么一丢丢的作用,不过还是杯水车薪。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蛋糕做大。
赵桓拿着笔,利用思维导图开始分解问题。
途径一、开垦土地,增加种植面积。
途径二、提高单产,增加产量总量。
途径三、增加品种,减少水稻依赖。
途径四、饮食结构,畜牧养殖捕捞。
提高单产,那绝对不能不提袁隆平,是他解决了中国十三亿人的吃饭和温饱问题。
问题是,杂交水稻,到底是怎么个杂交法来着,赵桓不会。
不过,这些事情也不用赵桓亲力亲为,只要提出一个课题就好了,剩下的就是组织一个熟悉农事的研究队伍,然后疯狂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