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经费(2 / 2)
男孩结婚很久后才告诉她已经结婚的事实,还承诺这些年她的每一笔汇款,他都有细心的记录,他以后会分期还给她,还会会按照银行的利息分文不少的还给她,只求她能够给点时间。
当她知道这些的时候,她歇斯底里到失去理智,想立马去他的城市讨回公道,可笑的是,这些年,她只是扮演了一个提款机的角色,她仅仅知道他所在的城市。当她愤怒的奔赴到这个城市时,诺大的城市于渺小的她而言,宛如大海捞针,最后她只好无功而返。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
是后世孙少平的一个邻居大姐,十几年后当他听大姐说起那段往事,除了云淡风轻,再无其他。甚至像在诉说别人的故事般从容淡定,只是她最后说,如果回到16岁那年的初夏,自己绝对不会选择主动退学,她会拼尽全力让父母给她转学甚至是留级。她甚至说,也许,学校只不过是吓唬他们,只是年少轻狂的她选择了最无知的路。
聊了好一会儿。
“贾冰,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现在的人开始有钱了,买大肠的人开始多了。你看我,一个人都忙不过来。”
贾老师:“我帮不了你,你见过哪个秀才卖猪大肠。你这时候说这种事情,不是让老古和少平瞧不起我吗。”
“要是没钱,人家才瞧不起。”
贾老师:“少平,来,你来评评理。当诗歌跟猪大肠混在一起的时候,还是诗歌吗。”
“贾老师,我的看法人还是要吃饭要赚钱的,当物质生活充足的时候,才能追求更精神层面的。”
“少平,你也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了。”
“我大哥在黄原开了个砖厂,我在京城还在别人鸭子店占了股份,但这并不影响创作,甚至能更好的进行创作。”
他老婆:“少平说的就没错,人不能天天只知道做梦吧。”
贾老师此时的感慨很多,当即就创作了一句,“诗歌在现实里迷茫,我在诗歌里徘徊。啊!无论现实是多么的残酷,都不要忘记对诗歌的热爱。”
“少平,我知道你喜欢小说,也在创作小说,送你一本书牛氓。你可一定要对小说保持热爱,千万别让现实让你对小说失去喜爱。”
“谢贾老师的教诲。”
“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孙少平想了一下,他最爱的是那首洛神赋,当即说道:“曹植。”
“能说说吗?”
“曹植身为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文艺方面,有很多先进理论,比如:谦虚接受批评、重视民间文学、广泛阅读、勤奋创作、发展多种才艺、接触底层多实践。从正史记载看曹植本人具有很多优点:简朴平易近人、不工于心计、说话直爽。当然,他也有缺点,饮酒不节、不自律、有时候狂妄自大、也确实有政治欲望,但总得来说还是瑕不掩瑜。毕竟曹植要是真做了坏事,曹丕一定会抓住的,但史书就记了个醉酒悖慢,劫挟使者,推测一下,应该曹植没有做什么别的坏事。这相对于他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处境也是很不容易的。至于早年生活奢侈,美女成群。贵族都这样,我就不追究了。”
“客观来说,历代名人诗人评论家学者对曹植从作品到人都高度赞扬。除了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近现代的郭默若,几乎没有名学者对曹植作出很负面评价。这说明,曹植在各个方面还是很能经得起检验的。”
三个人在一起聊了好一会儿。
孙少平觉着这个贾冰老师人还不错,说道:“贾老师,你和古老师不是想出书吗?我也有想法。我可以联系。”
现在的孙少平有着好几十万,印刷的什么的不在话下。
他们的诗集估计赚不到钱。
但是对琅琊榜和三体有点儿信心,那肯定不会亏。
特别是三体。
现在诗歌暂时还是主流。
等再过上个几年,小说什么的特别是香江的一些小说到了内陆之后,小说会慢慢的成为主流。
“这个经费?”
他们已经去找过领导了,知道那个意思十有八九没得。
自己搞钱那可太难了。
人家出版社的也不会给他们印。
没有赚钱的把握根本不会印。
之前就有试过。
贾冰的一些诗有印过,但是压根不赚钱。
属于赔本赚吆喝的。
贾冰的名气多少有点儿,但是没赚钱。
也只是在黄原地区有名声,出了黄原没几个人认识的,除非是那种特别喜爱诗歌的人。
孙少平:“我在京城赚了不少的钱,出版社不答应,咱自个就能印。”
找个印刷厂,给点钱就能开干了。
印书的钱不是个小数目。
他两还有些疑惑。
孙少平能赚多少的钱,说出这样的大话来。
也没说出具体的,就是好几个万。
印上一些书肯定是足够了。
自己的书不怕,就是怕黄原的这些个诗人,他们的诗作不太好卖。
不单单只有他们两个。
想着是把黄原好些个诗人的诗全部都收过来,搞成一个诗集,然后再卖出去。
“这,都用你的钱?”
要是地区的经费那没事。
用孙少平的钱,还在想着要是亏了。
孙少平也不在乎这些。
毕竟现在的黄原算是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家乡。
做点什么也无妨,就当是赔本赚吆喝了。
想着到时候再把三体给整出来。
有着过目不忘的能力,现在的孙少平对于后世看过的一些东西记忆都开始特别的深刻。
最近这段时间就把三体给整出来。
一部三十万字。
一天笔耕不辍整个三万字。十天就能整出来。
到了年后马上就能给安排上。
甚至能搞更多。
所有的内容都在自个的脑子里,压根都不用去进行思考。
孙少平也不想改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