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总攻的序幕(2 / 2)
他一边指挥疲惫的农兵们备战,一边暗骂道:
“烦不烦啊,还让不让人吃饭了,每次都是这样派一堆炮灰过来打两下就跑。”
但他说归说,战场上的事情谁能拿个准呢?
说不定官军的主力就藏在那些炮灰民夫的后面,等着他们松懈后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突然发动强攻。
就在胡一刀抱怨的同时。
东面的李来顺阵地上,一队队结成简单方阵,手持简陋武器的民夫在官军家丁和良家子的催促驱赶下。
高声呐喊着以不快的速度扛着一袋袋土袋向着李来顺的阵地冲去。
“又来了,快截住他们!”
李来顺下令道。
东门阵地前的道路不是直的,是一个大上坡而且弯弯曲曲的。
只有翻过哪里的羊马墙,才会开阔一点。
但是走不了多时便道路就又开始变窄,一直到第二道羊马墙过后,才能看到武起乡的全貌。
那里已经没有任何险地可守了,唯一的防线就是紧贴着乡村的第三道羊马墙。
但墙体已经无法阻挡所有的道路。
只堵塞了主干道。
而其他的支路和田野都可以绕过去。
可以说官军如何打到第三道羊马墙前,完全可以不攻墙这就化整为零绕开。
第三道羊马墙的作用也就是这样了,为的就是给败退下来的农兵修整和组织防线用的。
要是官军真正打破了两道防线,第三道羊马墙真的起不到保护民众的作用。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农兵方便集结以作为依托和官军展开巷战用的。
看着山坡下沿着官道背着沙土袋爬坡冲锋的农夫。
李来顺果断拉出一个哨队,又将拒马拖出来横放在羊马墙前。
东面的官军同样在拆周边乡镇老百姓的门板。
但因为地形原因,抬着门板爬坡进攻的明军乡勇被居高临下的李来顺以逸待劳打了个落花流水。
这门板一批一批的遗落在山梁上,早就不够用了。
不过明军很快就想到的新的破解点子。
门板又重又不好携带,还容易被农兵的粪叉(耥耙)给推开。
那直接堆土把壕沟填平填高,填的和羊马墙一样高不就行了?
也不知道是那个明军官兵想出来的,反正今天的几波进攻。
官军顺利的用二十几具尸体,填平了羊马墙外围的壕沟,又消耗完了所有的竹签。
准确来说是把竹签给全踩断了。
那些穿着盔甲的明军家丁在前面排雷,厚底牛皮铆钉战靴一脚一个。
排一个乡勇填一个。
这一次的进攻,就该堆羊马墙了。
李来顺这次决定主动出击,他决不能让官军把沙土袋堆在羊马墙前。
否则就没有什么防守的必要了。
这里地势险峻,又长又曲折的盘山路。
官军很难集中力量一波攻击,进攻点太小了。
若是占据如此地形的他失守了,后面可就悬了。
不仅会功亏一篑,倘若战死在九泉之下他都觉得都对不起王浩。
这种险峻的地形给他守即使对他的信任,也是清楚第二大队的实力不如第一大队,放在这种地方好守一点。
而李来顺也是清楚这一点,他心里也憋着一口气。
那就证明自己不比胡一刀差,是凭本事拿到这个第二大队的队长宝座的。
等以后王浩扩大了地盘,甚至裂土封王,他还要当大将军!
然而官军并不遂他的心愿。
李来顺这里不是主攻方向。
这里一共只有六百官军,并且基本上都是民夫,只由二十来个良家子和精锐家丁看管。
没有那个将领会傻缺到放着西面的开阔地不打去打东面的盘山路。
纵使两边防守力量有差距,但也比地形带来不便要强太多了。
如果官军连人多的优势点都无法发挥的话,他们还能剩什么呢?
东面李来顺的阵地爆发争夺战。
西面的胡一刀部,所面临的压力则与东面完全不同。
官军近两千人的兵力全部云集在他这里。
那民夫在乡勇和家丁的刀芒下背着沙土袋像是被驱赶的羊群那样呼啸着如同蝗虫一般密密麻麻的涌上来。
不时有民夫放下沙土袋掉头逃跑,但很快又被后面督战的官军用长枪逼回来。
而督战的明军军官则高喊道:
“回去!都给老子回去,不想死就给老子把沙袋堆上去!还想不想要回家了!一人堆够五袋沙土,巡抚大人立刻放他回家,还发五两饷银!”
被军官拔刀指着胸口,周围到处都是长枪。
民夫足有为难之下,只得再次捡起沙土袋,拼了命跑向羊马墙。
壕沟原本已经门板给铺平了。
但是因为两次溃败,官军被迫鸣金收兵了一阵。
趁着着功夫,胡一刀组织士兵出阵,将羊马墙前遗落的所有门板全部抢了回去。
搭建在壕沟上的门板也没放过。
除了没有重新插竹签以外,跟原来没什么两样。
但是现在,官军用了更不好清理,也更为轻便的沙土袋来填壕沟和堆土山。
和门板一样。
一旦壕沟被填平,土山被堆起来。
羊马墙立刻就失去了防守意义。
但是王浩的农兵和解学龙征调的官军乡勇一样,基本上没有远程武器。
民间猎弓到时可以搜集一番,但没那个必要。
猎弓质量残次不齐,缺乏铁器的猎户多数用的还是骨箭头。
一县征集过来也征集不了多少。
反正农民军也没有远程武器,就这么冲吧!
然而,就在背着沙土袋的民夫。
在即将靠近羊马墙前,成功堆下第一批沙袋时,忽然见眼前对手抬出一门又黑又粗又长的管子,并对准了他们。
下一刻,一缕硝烟从黑管的身后飘动,随后“砰!”的一声炸响。
冲在最前面的十几个民夫顿时人仰马翻。
满脸流血的蜷缩在羊马墙前痛哭狼嚎。
后面的民夫被巨响和眼前这一幕给吓到了,纷纷后退,不敢再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