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一个字:干(1 / 2)
第171章 一个字:干
邵氏院线虽然拥有港岛三大院线中,最多的电影院,但是在新春档上映的影片,也是三大院线中最多的。
除了两部《古惑仔》,星爷的《大内密探零零发》,还有一部邵氏电影公司投资的《嫲嫲帆帆》。
《大内密探零零发》的票房,虽然比《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少了2000多万。
但是邵氏院线,却凭借多点开花的策略,是1996年港岛电影新春档的最大赢家。
《古惑仔1:人在江湖》票房为2947万港币。
赶在新春档收尾阶段上映的《古惑仔2:猛龙过江》,拿到了3286万港币票房。
《嫲嫲帆帆》的票房也有1623万港币。
邵氏院线新春档总票房达到了1亿1460万港币。
这两年,港岛电影市场总体呈下滑趋势,电影总票房在1993年达到巅峰之后,已经连续两年下降。
1995年的全年总票房,没能突破10亿的关口。
1996年,随着港股市场的复苏,港岛经济发展形势被普遍看好,但是电影市场的前景仍然不太乐观。
VCD影碟机的出现,让很多人不再进电影院看电影,而是在家里看碟片。
虽然在VCD影碟机出现之前,市场就有录像机这种产品,可以在家里播放录影带。
但是,录影带的价格和方便程度,都远不如VCD碟片。
另外,邵氏电影公司作为港岛电影行业的龙头,也在为VCD影碟机的发展推波助澜,这两年上市了许多邵氏老电影套装。
很多无法在院线播出的限制级影片,直接进入到VCD碟片市场,也能收回成本,甚至小赚一笔。
VCD影碟机的流行,对电影行业是损害,但是对整体经济而言,却是利大于弊。
尤其是在内地,VCD影碟机1996年预计销量将达到500万台,尽管各大生产厂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用起低价策略,令VCD影碟机的平均售价,从3000多块,下降到2000多块。
鸿鹄科技新款产品,售价仍然是3599块,但是老款促销产品的售价已经下降到2999块,价格比刚上市的时候降低了近1000块。
还有一些小厂家,在产品质量上管控松一点,售价甚至能够降到2500块。
售价虽然降了下来,但是整体销量提升,让VCD影碟机的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996年保守估计,总销售额能突破100亿。
海外市场总销售额也能有50亿。
鸿鹄牌、青鸟牌,在内地VCD影碟机市场占比,能超过60%,海外市场占比更是能够达到75%以上。
两个品牌的年产值将近100个亿。
鸿鹄牌和青鸟牌,在VCD影碟机这个细分行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核心的视频解码芯片,现在已经100%的使用蜡嘴雀电子科技的产品。
不仅让鸿鹄牌、青鸟牌,拥有生产自主性,在产品利润上,也远超其他厂商,利润率可以高达45%。
VCD影碟机的热销,也会推动VCD碟片的销售。
在电影票房、院线收入,受港岛电影市场大环境影响,逐渐走低的情况下,VCD碟片销售,已经成为邵氏电影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构成。
邵氏电影公司复产以来,每年自己投资的影片数量,只有三五部,与60、70年代,每年产出三四十部电影,完全无法相比。
1996年,因为三部《古惑仔》,以及因为前面两部的票房成功,立马立项的第二个三部曲,邵氏电影公司的产量会比往年高一些,但是总数也不会超过10部。
尽管有赵方林这个重生者,为公司选片保驾护航,但也不能保证,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每一部电影,都能票房成功。
电影票房是一门玄学,谁都不能保证它的成败!
好在,赵方林并不会过度干预邵氏电影公司的制作,充分相信合作的监制、导演、演员的能力。
而赵方林选择合作的监制、导演、演员,都是目前港岛电影圈最出色的。
才让邵氏电影公司复产以来,还没有在出品的电影上亏过本。
因为有自己的院线,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电影,收回成本的难度,相当要低一些。
虽然邵氏电影公司的电影票房,和邵氏院线的销售业绩,是分别以两个子公司计算的,但是盈利都在上市公司【邵氏电影】的帐下。
邵氏电影的股价涨跌,看的是公司总体业绩,而不是某一项业务的好坏。
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票房,相比起嘉禾电影公司、金公主影业、永盛电影公司,是最低的。
当然,出品影片的数量,邵氏电影公司也是最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