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三道考验(求追读~~~)(2 / 2)
朱棣很确信,他没有错觉,更没有看错,自己的父皇,现在满脸就是非常欣慰。
只不过现在朱棣自己内心也非常恐慌。
因为当初他私底下不知道跟道衍,多少次推演过分封藩王,供养宗室的这条国策,不适合大明。
但碍于朱元璋的威压,他根本不可能提出质疑。
可没想到这个年纪轻轻的国师,不光是提出来了质疑,更是直接说是亡国之策。
不得不说,这个国师的勇气和魄力真的大!
对于如何削藩的问题,朱棣和道衍还一直在推算更适合的方式方法,只不过目前得到的方法,都还需要优化。
不过现在既然父皇提出来了,那到时候可以继续和少师在原来的计划之上,尽快的优化出一个适合大明朝的解决方案出来。
看着沉默不语的朱棣,朱元璋则是嘴角已经微微上扬。
看来光是前两个问题,就已经让这个文治武功仅次于朱标的好儿子犯了难。
不过他并没有太过在意,继续从容淡然的说着第三个考验。
“第三个考验,咱一直想要迁都,当初你大哥来回的在应天府和西安府奔波。”
“所以你考虑清楚,到底是否有迁都的必要!”
“好了,就这三个考验,给你三天时间,三天之后,来奉天殿,告诉咱你的答案。”
说完之后,朱元璋就再次坐回龙椅,饶有兴致的盯着完全沉思的朱棣。
反倒是朱棣,此刻完全没有了任何的疑虑。
本来最开始的时候,在父皇说想要把皇位传承给他的时候,他还是非常不相信。
可是当父皇把三道考验全部抛出来之后,他就意识到自己的父皇真心想要传位给他,并没有开玩笑。
虽然父皇一直在强调,这三个考验是国师朱景先生出的难题。
但只要有点脑子,就可以分辨出来,这三个考验当中,每一个都包含着父皇对于他的期待。
只不过现在朱棣不太确定,到底分别对应着父皇对于他怎样的期待。
当然,听完三到考验之后,朱棣还是颇为有些焦虑。
因为这三个考验,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问题。
但这三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却非常耐人寻味。
三个问题都是涉及到大明朝国策层面的东西,不得不需要认真对待。
因为不管是胡惟庸案还是登基之后如何对待藩王宗室,迁都问题,都是相当的让人头疼的问题。
这其中第一个考验,胡惟庸案,现在朝廷大多数人虽然不敢明说,但私底下都是在纷纷议论,朱元璋纯粹就是在用胡惟庸案来公报私仇。
事实上,就连朱棣自己到现在对于胡惟庸案还是保留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