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朱允炆可以说是靖难之役的头号功臣!(求追读)(1 / 2)
看着讪讪笑着的朱景,朱元璋瞬间瞳孔放大,因为他经过朱景的提醒之后,马上就想到了朱景为什么会说成也削藩,败也削藩。
反倒是朱柏则是一脸疑惑的望着两人。
这位湘王,论带兵打仗的话,他绝对是大明朝的个中高手,但一旦牵涉到计谋策略方面,他就有些迟钝。
看着疑惑的湘王,朱景也是非常贴心的解释道:
“湘王殿下,你应该知道朱允炆登基之后,最先开刀的就是第二道黄河防线和第三道长江防线的藩王们吧!”
“在他看来,你们这些叔叔,实力孱弱,性格懦弱,跟燕王和宁王不是一个级别,就算是对于削藩国策心有抵触,也不敢公然反抗。”
“但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本身就是老爷子留给大明的救命线。”
“最初的战略方针就是这两道防线,外可抵御北元余孽侵袭大明,内可互相牵制藩王造反。”
“如果说朱允炆没有对你们下手,那么就算是燕王再怎么靖难,也不可能轻易成功!”
“要知道,光是凭借这两道防线的藩王和属地兵马,就足够打败燕王。”
“可是朱允炆却偏偏削藩了,而且还是亲手站断了这两条救命线。”
“不得不说,朱允炆这个昏招,直接成就了燕王!”
随着朱景的大白话解释,湘王朱柏脸上渐渐浮现出一副原来如此的神情出来。
本来他最开始单纯的以为自己这个大侄子之所以要削藩,就是想要收回藩王们里面的兵权,然后朝廷中央集权。
可现在经过朱景的解释和分析之后,他才意识到,最开始父皇之所以分封藩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给他们朱家子孙谋福利,真正的战略意义,还是在守卫大明江山。
这一刻,他对于自己父皇的敬佩之情再次上升。
当然,他对于朱景这位被父皇亲封的大明国师,更是佩服到五体投地。
不管是穿越时空救了他和吴氏,还是现在从国策方面来分析大侄子朱允炆之所以会败的真正原因。
不得不说,到底是谪仙人,就是厉害。
朱元璋则是若有所思的反问道:
“就算是两道藩王的防线全部被允炆这个小王八蛋击溃,但大明还是有上百万的士兵,也不会轻易投降吧?”
朱景则是挑眉嘿嘿笑道:
“老爷子,你问到问题关键点了。”
“我先给你们说第一点,当燕王朱发动棣靖难,率兵攻打应天府的时候,因为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率先已经被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给解决了,名存实亡,所以轻易突破成功。”
“实际上,连燕王自己都没想到竟然突破藩王防线会如此容易。”
“其次,第二点,也就是老爷子你的疑问,为什么大明朝百万雄兵,抵挡不住燕王的八百白袍呢?”
“这里面又可以拆分成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最开始启用耿炳文等老将,一直在守城,没有主动攻击,怕被人诟病百万雄兵还打不过区区几万北平军,后来就改换成了曹国公李文忠老爷子的儿子李景隆作为主帅。”
“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生来会打洞,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李景隆并未遗传到曹国公的一点遗风。”
“他仅仅用了两场战役就把大明朝的百万雄兵,给全部糟蹋没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齐泰,黄子澄之辈,虽然熟读兵书,但却从来没有实战过,就跟当初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还经常给朱允炆出一些昏招。”
“第三个原因,则是朱允炆自己,因为湘王自焚的缘故,为了“标榜”仁义,数次下令,不允许“伤害”朱棣,要将朱棣“请”回应天府。”
“所以很多后人就调侃建文帝,燕王朱棣能够最后靖难成功,成为用了大帝,朱允炆出力不少。”
“如果真的要在靖难之役当中论功行赏,朱允炆当属头功!”
“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