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2 / 2)
荀彧点了点头,从身上拿出一道吕布发来长安的公文递给了刘峙。
“以臣估计,怕是准备调动五万兵马……”
刘峙看着公文,上面吕布所说,脑袋有些头疼。
这事荀彧不好处理,拿出这公文来这便是打算把事情甩给刘峙。
刘峙没好气的望了望荀彧,点了点头,便接手了这事,忽然想到自己的另一位国丈蔡邕这些日子不知道做什么,貌似连朝会也能推就推了。
“不知道朕的那位蔡国丈这些日子在忙些什么?”
荀彧听到后也是微微扶额,仿佛那位蔡邕也给他找了不少的事情。
“陛下,您那位蔡国丈可了不得了,听说这些日子打算带人推广幼学呢。”
幼学?刘峙听后眼睛微微一亮,不由得让荀彧细说。
荀彧这才把整个事告知了刘峙,按照蔡邕的想法,天下人人识字。
这第一步便是增加幼儿读书的可能,因此他现在就每日下乡,与各路族老村民述说。
虽然目前收效甚微,那些孩童的父母不是很愿意送自己的儿子去读书。
但是经过着蔡邕的努力,也算是有不少的父母同意了刘峙的加入。
他不是荀彧,自然是明白此事正是在挖高门的根基,没想到自个儿的岳丈一个个都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干着大事呢。
“既然朕的国丈喜欢,那朕说不得也要支持一下,荀爱卿,要是这位岳丈找你,想办法能帮的帮下吧。”
刘峙假装看不到荀彧脸上的苦笑,反而是劝慰着一副不得不帮岳丈一把的模样说道。
刘峙这样说了,荀彧还能说些什么呢?点了点头拱手便告辞了。
等到荀彧走后,刘峙这才有些感叹道:“这国丈手中的事情一旦做成,那么皇权也能更加稳固。”
虽然两汉四百多年,大汉深入人心,但是因为东汉诸位皇帝的不作为,导致在百姓的心里出现了裂痕。
甚至有许多的村民觉得再牛比的官员,还不如眼前的村长士绅厉害。
刘峙不打算在大汉朝玩皇权下乡这个概念,先不说基层的人员,真一个个发放工资,就是大汉再富足一倍,都不太好搞定。
除了钱粮耗费不划算以外,便是人才的奇缺,现在的士人哪怕寒门出生,也不可能去干苦哈哈,辛苦钱不多的倒灶事。
所以刘峙现在面对那些乡下的贫困百姓,采取的是村长乡绅组成类似村委会这样的玩意。
平日里鸡毛蒜皮的小事由士绅组成的村委会自行投票表决。
但是如果村民不服是可以直接告到镇内,郡内等地方。
刘峙一直和各地的乡绅做着交换,即官方认同这些士绅的“裁定权”,甚至是亲自给他们进行乡老的认证,给与这些人一些体面。
而他们需要认同刘峙的命令,以及负责各种的税务征收,维持地方稳定。
甚至刘峙还时不时的派遣军队几百人前往村中,派遣太监,“御林军”以及官员三位组成小组下乡探查。
以防乡老对百姓压榨太狠,等会出现了民变。
他可是清楚,百姓吃不上饭了,自个儿怕是又要像当初的灵帝一样,四处派送平定灾情叛乱。
当初捞的有多狠,后面吐的就有多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