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激战(二)(1 / 2)
“苏营长,前面就是对方的营地了。”侦察兵葛胖子说道。
他虽然叫葛胖子,但其实也不过是一百二十斤,身高一米六五。
当然这是他为了当侦察兵,而下了大力气减下来的。
因为侦察兵对于体重有着严格的标准。
他最重的时候,足有两百斤重。
此时的苏大壮,正用望远镜看向安守忠的营地。密密麻麻,搭着无数的帐篷。
“准备好了么?”他看向身后的两个士兵,轻声问道。
“营长放心。万无一失。”两人给苏大壮比了一个没问题的手势。这个手势是苏落交给他们的。
“射出之后,我们便即刻返回三家村,千万不要恋战。”苏大壮轻声说道,“我们就带了一个火药包,切记不可莽撞。”
他们此时距离安守忠的营地,大概有两里地左右,正好是三弓床弩的极限射程。
这一次苏大壮四人的目的,乃是进行骚扰作战。
向着安守忠的营地,射出一记火药包之后,便立刻撤退。
除了苏大壮之外,另外苏落还派出了三十辆马车,马车上都装备着一个三弓床弩。
他们的任务都是一样的。
疲敌之计。
“准备射击!”苏大壮轻声说道。
两个士兵接到命令,便将弩箭射了出去。
葛胖子便立刻调转车头,向着三家村的方向继续狂奔。
不一会儿的功夫,便听到一阵剧烈的爆炸声从身后传了过来。
“混蛋。”安守忠将身前的桌案,一脚踢翻。
这已经是十余天内的不知道第多少次了。
虽然只是零星的爆炸,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
最关键的是,自己的斥候,总是发现不了他们的行踪。
每当爆炸发生的时候,他们才终于反应过来,苏落的骚扰队伍又来了。
尽管这些零星的爆炸,并没有造成多少的伤亡,但却令整个军营都人心惶惶。
安守忠在事情第一次发生的时候,就已经看出这是苏落的疲敌之计。
但直到现在仍旧没有找到破解的办法。
因为苏落总是在他们的视野之外,就发动了攻击。
当他派出骑兵追击的时候,却早就已经来不及了。即使追到了他们的身影,也已经进入了三家村碉堡的攻击范围,会遭受到天雷的攻击。
“斥候都是干什么吃的?”安守忠勃然大怒道,“为何还是找不到他们的行踪?”
副官在旁边,一句话都不敢说。实际上他派出的斥候,很少有回来的。
即便是那些回来的斥候,往往也都没有什么有用的消息。
他怀疑自己派出去的这些斥候,都被苏落给解决掉了。
但是这样的理由,在安守忠的面前,是无法接受的。
“大帅,实在不行,就让骑兵在的两里之外,进行巡逻,一旦发现对方的行踪,便直接进行攻击。”田乾真小心翼翼的提着建议,“他们每次出动,都是安排一辆马车。骑兵对于他们还是有优势的。”
“田将军所言极是。只要十个骑兵组成一队,足以消灭他们的马车小队。”副官附和着田乾真的话说道。
安守忠略微思忖了一下,便赞同了田乾真的建议。
“先生,为何要停止对安守忠的骚扰?”张巡有些不解的问道。
在他看来,这个骚扰战术非常的成功。尽管对于安守忠军造成的伤亡并不算多,但对于他们的士气打击还是非常可观的
根据侦察营带回来的消息,安守忠的军营内,已经是人心惶惶。
可以说已经处于溃败的边缘。
苏落轻笑着看向张巡说道:“虚虚实实,方才是用兵之道。骚扰战术当然是成功的,但安守忠也不会一直这样被动挨打。他一定会想办法,来对付我们的骚扰。而这个时候我们暂停骚扰,让他们有力无处使用,等到他们松懈之后,再开始新一轮的骚扰战术。那个时候,便是事半功倍。”
张巡闻言,不住的点头:“安守忠一直龟缩在军营之内,十几天内都没有任何的行动,甚至连我们不断进行骚扰,都没有组织一定程度的反击。他到底是在做什么打算?难道真的想要同样围城的方式,将我们围困在这儿三年?”
话虽这样说,实际上安守忠是没有能力围困三家村三年的。
且不说苏落早就备好了足够食用三年的粮食,就是他们的武器,也将会不断的进行更新。
单纯的消耗,对于三家村而言,也是极为有利的。
实际上,安守忠跟苏落相比,是更加耗不起的那个。
“我想他有这样的打算,但绝不会将胜算全都押在这上面。”苏落想了想,接着说道,“如今安禄山还要面对唐军的反扑,他不可能容忍安守忠的数万大军,一直滞留在真源县内。三年的时间,或许安禄山都已经死了。”
张巡闻言一愣。
“安禄山会死?”他忍不住惊讶的问道。
“这大概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安禄山的脾气暴躁,对待臣属异常暴虐,早晚会激起他们的不满。据我所知,安庆绪虽然被立为太子,但安禄山对他却非常不好,而且想要换掉他。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安禄山被弑杀,自然也是在情理中的事情。”
张巡、卢奂等人听罢苏落之言,心中却都激荡不已。实际上安禄山的性情,他们也是有些了解的。尤其是卢奂、张晓等人曾经在朝堂中与安禄山同殿为臣。
其实苏落只是根据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进行的分析。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人的性情却并不那么容易发生改变,只是可能会推迟发生。
毕竟历史上,安禄山就是死在了安庆绪和严庄的手上。
“难道叛乱,将会很快被平息吗?”张巡有些激动的说道。
苏落却是摇了摇头,轻声说道:“安禄山会死,但叛乱不会轻易结束的。无论是安庆绪还是史思明,都将给唐廷带来巨大的灾难。如今的唐廷,已经千疮百孔了,若是皇帝肯励精图治,或许都还有挽救的机会,但可惜没有这样的皇帝了。”
众人都是沉默下来。
李隆基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他早就已经没有了任何明君的迹象。
至于太子李亨,他们其实也非常清楚,那并不是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君主。
在距离三家村不远处的一个村落,有三个年轻人正躲在一个破茅草屋中。
其中一个还是个女娃,大概十四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