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八章 任命你为钦差大臣(2 / 2)
虽然京都生活不容易,但赚钱还是容易一些。
只要头脑灵活,都能赚到一些钱财。
“小孩过来,你说的‘良善人家’是怎么一回事?”
报童:“报纸上有,两文钱一份,要吗?”
“来一份。”
“小孩,给我来一份。”
报童拿了钱,继续卖报,“卖报,卖报,皇上亲赐牌匾,应天府登记在册,以后选官有帮助。”
报童这般喊话,附近的男人都过来买报纸。
……
外头雪灾的事情,太上皇一直被瞒着,皇上也不敢到他边上去说什么,只是说都在控制之内。
难得太阳出来了,一直待在室内的人,有了出门走走的欲望。
太上皇想去看看长寿宫,期盼早日住进去。
还没到长寿宫,刚到长寿宫外的小花园。
有一队工人扛着材料从外侧的小道走过。没有发现太上皇。
几个工人干活不小心掉了一包原料粉。
小队长的责骂工人,“你做什么的?这点事都做不好,是不是找打?”
“对不起。”
“下次不敢了。”
小队长:“耽搁了进度,唯你们是问。”
“我们先走,你们留下来继续清理。”
留下的两个工人连忙将洒落的原料装入袋子里。
其中一个说:“这么好的颜料,撒了大半,可惜了。”
另一个说道:“有什么好可惜的,这都是次等货。”
“次等货?这不是最好的吗?”
“最好的上等货都用在皇上那头去了。”
“啊!最好的不是该给太上皇吗?怎么能将上等货用到皇上宫前去?”
一人嘲讽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太上皇都退位了。
你还想要闫侍郎继续服侍?
他们现在可是铆足劲讨好皇上。
快走,管事又要骂我们了。”
两个工人扛起颜料,飞奔离开。
太上皇此时比吃了一只苍蝇还要恶心。
想要叫御林军将这些人全都斩杀,可身边没什么可以使唤的人。
又想到现在是正月不好见血,他生生给忍了下去。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太上皇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走到半路,想到儿子已经成为皇帝,不好去过多干涉。
他转道去了御花园。
悄悄跟在后头的两个工人,躲藏下去。
“果真如大人所料,太上皇没有去乾清宫。”
“没关系,御花园外的城墙,我们过年前给粉刷好了。”
到了到御花园围墙附近,看到这外墙被粉刷一新。
太上皇心想道:“我长寿宫还没弄好,你这御花园外墙都粉刷了一遍。
简直是不将朕放在眼里。”
太上皇问内务总管,“真墙刷得不错,谁办的差事?”
内务总管一听,这个领功的好机会。
于是说道:“这个闫侍郎吩咐的,知道皇上您经常到御花园来,特意粉刷一新,让您看着舒服。”
太上皇上手摸一下,这些颜料确实是好。
“确实是舒服。”太上皇说了反话。
经常到御花园来,真是笑话。
朕什么时候经常逛御花园了?
太上皇改变主意,转身到乾清宫去。
早有人通报皇上,皇上得知太上皇过来,连忙出宫门迎接。
“儿臣恭迎父皇。”
太上皇皮笑肉不笑地说:“你这墙刷新了呀。”
皇上说道:“这些都是工部安排的,说是长寿宫那头用剩下边角料,正好这边也要翻新就翻新一下。”
边角料?
哪些边角料是这般好看的?
太上皇心中不悦,但他没有说。
皇上把太上皇请上龙椅,将这些日子发生的事情都告诉太上皇。
太上皇不悦地说道:“雪灾这么大的事,怎么这么久都没处理好?
谁负责这事的?”
皇上:“原先是让闫明负责,现在由宁国府的贾蓉负责。”
“宁国府,贾敬的儿子?”
“不,是贾敬的孙子。”
“很不错。
严明年纪也不小了,办事确实不够年轻人妥当。
早些让他回家去养老吧,省得他误了大事。”
夏公公一惊,后背越发佝偻,后背心冒出冷汗。
太上皇这是什么意思?
敲打首辅大人,还是真想让首辅大人辞官?
皇上说道:“这是父皇留给儿臣的人,也是儿臣依仗之人……”
不用半个时辰,太上皇的这番话传到了首辅大人的耳朵里。
闫明吓得茶水都不敢喝,连忙叫来儿子商议对策。
闫高山当即写了一篇颂文,和父亲一起润色。
首辅大人带着颂文,带着元宵节的礼物进宫,求见太上皇。
太上皇避而不见。
寒冬里,闫明跪在宫门外,大声朗读颂文,大力宣扬太上皇的功绩。
太上皇还是避而不见。
这是一个信号,太上皇不喜闫明的信号。
这个微弱的信号,让外界多了一丝别样的心思。
得知父亲在宫里遭到冷遇,闫高山当即下令,“所有报社,今日起连续一个月报道太上皇的功绩。”
贾琏将这消息告知贾蓉。
贾蓉淡定,“听闫高山的,报道太上皇功绩,全篇报纸都必须是太上皇的功绩。”
贾琏当即回去吩咐编辑部的人,开始为太上皇编写文章。
竹山居士不同意,执拗的他要求阳光报社一半是太上皇功绩,一半是灾情播报。
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他更关心灾民的死活。
报纸刊发出去的第二天,神迹熄灭了。
亮了整整三天三夜的神迹,彻底熄灭。
贾蓉又带着人上前去求神迹,神迹还是没有亮起。
不管是富贵人家,还是普通老百姓去求,神迹再也没有亮起。
柳芳禀告皇上说:“坊间流言说,是神明看到太上皇的功绩,觉得……”
“觉得什么?”
“觉得皇上不如太上皇,所以才收回了神迹。”
皇上横了一眼柳芳,心中生闷气。
夏公公挥手让柳芳下去。
柳伟涛说道:“这些都是谣言,皇上不要放在心上。”
“这个高山报社也太不是东西,只顾着歌颂太上皇,忽视了灾情。”
闫高山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高山报社的报纸上,今日的报纸自然以他的文最受欢迎。
见皇上没有说话的意愿,柳伟涛说道:“臣也要离开京都运送粮食,三个月后归京都,定然给皇上带回好东西。”
皇上挥手,让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