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九章 你在说什么大话(2 / 2)
御史大人:“人证物证都有,贾蓉你还不跪下认罪。”
贾蓉对皇上说道:“我府里女眷众多,每日我都会让女眷做缝补棉衣,处理药材,做馒头。
晚上带回去的是空箱子,第二天早上带出去的都是各种处理好的衣物、药材和食物。
请皇上明察。”
皇上不关心这些,他只关心百姓。
“你说说你是如何赈灾的?”皇上异常冷静。
站立的闫高山看到皇上这模样,似乎不打算处置贾蓉。
看来得要在难民中散播谣言,让难民再次暴动,借此除掉贾蓉。
贾蓉说道:“赈灾很简单,就一个词——全民参与。”
全体官员:简单?你在说什么大话。
贾蓉,你也骄傲过头了吧。
“我从皇上这讨要了‘良善之家’的字,衍生出‘良善之人’‘良善之子’的称号。
我分别做成了牌匾、门牌、勋章、绶带、奖状等荣誉之物。
捐钱越多,获得的荣誉越多,受到的嘉奖越多。”
宫门外,一大早就有百姓,抢着捐款。
张定远敲锣打鼓,带着人上门送牌匾,“庐陵槐县人士,白桂捐赠一万两银子赈灾,被皇上授予良善之家牌匾。”
那头鞭炮噼里啪啦响起,刘仁亲自带人上前去挂牌匾。
商人白桂憋着一口气,等牌匾挂好后。
他神气扬扬,挺起胸膛,这可是皇上赐予他的荣誉。
一旁的人好不羡慕,纷纷涌上前去恭贺。
白桂:“大人,我还要捐一千两银子,我想要‘良善之人’勋章。”
张定远:“那你到办事处去,老子很忙,还要去下一家。”
贾蓉让这些地位高而又不能办事的纨绔子弟们,专门敲锣打鼓去送牌匾。
这一份工作既光鲜又符合他们的气质。
干活的人轻松自在,领到牌匾的人也,心满意足。
一举两得。
贾蓉将上面这件事说出去,朝中大人都觉得好。
这法子确实不错。
没想到一个牌匾都有这么多人去抢。
一万两银子啊!
京都富贵人家多吗?
顶级的豪门就那些,但中层的富贵人家多如牛毛。
一个良善之人的勋章,就让这些富贵人家趋之若鹜。
他们恨不能人手一个勋章。
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抬头挺胸在大街上行走,目的就是显摆胸膛上的勋章。
以前藏着掖着不愿意捐赠的人家,为了一个牌匾,捐赠银子一万两,捐赠棉衣若干,药材若干。
不得不说荣誉比银子更重要,古人都好名声!
御史大人继续质问:“那些银钱去哪了?”
“粮食不用你出钱,棉衣是各家各户捐赠,银钱去哪了?莫不是你们分赃了?”
贾蓉:“大人此话诛心,买布料、买菜、买木材做房子、买冻伤的药材要不要钱?
制作牌匾、绶带等物不要钱?”
“和你们说了吧,自从我接管赈灾以来,我从来没有碰到钱财。
入账的人是应天府的官吏,出账的人是记录的国子监的监生,负责质检的是各坊的里正以及各学院的先生们。
负责看守材料的是各学院的学子,他们拥有天下最高的品质,绝对不会监守自盗。
负责安全的京都节度使,负责后勤的是京都各妇人,负责处理尸体的是志愿者里的男人。”
“那你做什么?”众人质问贾蓉。
“统筹大局,协调人员纷争。”贾蓉睨视,“如果不是你们在这里浪费我时间,今日我就能安置好几万灾民。”
贾蓉打算抛出一个炸弹,让他们自己玩去。
“皇上,我整日和商人、百姓打交道,我得知去年大运河根本没有大决堤。
即便是有也被当地的官府给处理好了。
他们这些人跟你要了一百三十万两白银,却什么事都没做。
敢问户部尚书、工部尚书,这些银子都到哪去了?是不是进入你们的口袋了?”
“血口喷人。”
“一派胡言。”
“贾蓉,你转移话题,混淆视听。”
贾蓉大声喊道:“御史台大人们,你们难道就不想知道钱到哪去了?”
韩御史站出来,大声质问:“敢问闫侍郎,运河的钱去哪了?谭松到哪了?”
闫高山那一派和张太师一派争辩起来,相继出列,相继辩驳。
大火熊熊燃起,势要烧死对方。
虽然太师的人很少,但他的人都是精品啊。
一人能抵挡十人,吵架起来有理有据。
张鼎的门生更是厉害,就差往闫高山的脸上吐唾沫了。
贾蓉先听着,等休息够了就出去高喊:“我赈灾不用朝廷一分钱,你们用了一百三十万两。”
皇上够恼火,直接走人,不管这些朝臣了。
张鼎带着一众追随者到偏殿去求见皇上,闫高山也带着自己的人去找皇上。
退朝时,太师拉着贾蓉一起走。
“你小子可真会点火,一下子就点爆了火药桶。”
贾蓉淡笑,“两相对比下,有良心的都知道大运河修缮上有问题。”
太师见贾蓉办了大事,还是这般不骄不躁,是栋梁之才。
“未来可期啊!”
贾蓉拉住太岳父,“我们要集中火力办大事,先将闫高山给拉下马。”
“你去忙你的,朝堂的事不用担心。”
“好。”
安置灾民的事可不轻松,比麻团还要麻烦。
好在他在民众中的基础好,京都百姓信服他,出事了愿意给他面子。
……
有妇人走进一进的院子喊道:“淑芬呐,好消息。
外头传来消息,征集做棉衣的妇女,如果有参与到的妇女,都会颁发一张奖状,带有应天府印章的奖状,红亮亮的。
我看你家人口多,女子也多,不如就让两个丫头去帮忙。
为你家争得一个荣誉,以后出门去也能抬头做人。”
淑芬家生了四个女儿,现在正在拼第五胎,一心想要个儿子。
外头不知有多少人,因为淑芬生不出儿子,对他们一家指指点点。
如果有了这张奖状,以后她们都敢大声说话了。
知道这件事,淑芬立刻带着女儿一起去做棉衣。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这张奖状确实很了不起,是说话强硬的底气。
另一头,有男子喊话:“去帮忙埋尸体,有人去吗?”
“也可以获得一张奖状。”
在京都讨生活的普通老百姓,知道可以通过力气为家族获得荣誉,纷纷走出家门,加入到志愿队伍之中。
京都里的话题转变了,他们讨论的不再是神迹,也不再是让人讨厌的大雪天,而是灾民的安置,物资的分配,荣誉的获得。
除了第一天大朝会,贾蓉很少出现在京都。
为了不影响京都百姓的出入,贾蓉把赈灾指挥大营挪到了十里亭之外。
京都的官老爷们只能通过阳光日报去了解外面赈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