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枢密院 分权(2 / 2)
不过,终归是自己的好大儿,该给的台阶还是要给的。
房玄龄此刻不管什么参谋部还是枢密院,他只需要搞清楚这个部门在朝廷的定位就行了。
“皇上,那这个枢密院位同三省,是不是就不归尚书省管辖了?”
“是!”
李世民肯定道,他要实行文武分离,自然不能让文武两权交叉执行。
“尚书省不管辖枢密院,枢密院自然不管辖尚书省,朕设置的初衷就是要整合力量,精简机构,能够在战争来临时高效快速的反应,同时能够在平时提升大唐军队的战斗力,若是出现权力交叉,冗官等情况,那军队战斗力定然下降,枢密院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李世民解释道。
其实枢密院最早就是建立在唐朝事情,最开始是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可惜后来没有解决,大唐帝国分崩离析,可是这个枢密院制度却一直沿用了下来,直到宋朝才将这个制度玩到了顶峰,后来到了元朝因为当权的人没有脑子,把这个制度给玩脱了,枢密院也就名存实亡了,到最后彻底消失了。直到再后来的军机处建立,这才算是活了一半。
不过这些事情,李渊知道,李世民等人自然不知道,这也是当李世民告诉他想叫枢密院这个名字的时候,李渊为什么没有感觉诧异,因为他觉得这就像是命运一样。
至于什么名字,其实无所谓,关键还是看用制度的人是谁!
再好的制度碰到个白痴也没有用,甚至还能玩坏了!
再坏的制度碰到个精明的帝王也能发挥出他的作用。
“皇上,臣明白了!”
房玄龄说道。
杜如晦闻言,思考片刻,问道。
“皇上,枢密院掌管天下军事力量,那与十六卫府衙又有和区别?”
李世民闻言点点头,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也是支持下定决心成立枢密院的原因之一。
本来大唐的府兵制就是在全国十道内设置六百多个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而在折冲府之上,设立“卫”,也就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
其中除了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外后,其他各卫都是“以卫统府”,各“卫”的大将军也皆由皇帝近臣爱将遥领。
如此,李二就能通过控制各卫的大将军,以“卫——折冲府——府兵”这套制度,从而达到“居中御外”的目的。
而在这个权力分制中,地方上的折冲府只拥有对府兵户籍的管理权和府兵的军事训练权;而统领这些府兵的“卫”,只拥有对府兵的军事行政权,等到想对外用兵时,由李二对某个将军授权,某某行军大总管,从而其拥有了军事指挥权。
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本质上在保障军事战斗力的时候还是为了分权,为了朝廷好管控这些军队。
比如现在,随着枢密院的建立,统兵权和调兵权再次进行了分权,皇帝可以通过枢密院行事调兵权和统兵权,而枢密院本身又通过内部分权,只能拥有调兵权,还是皇帝同意的,这样也可以防止枢密院权力过大。
而某卫的大将军只有名义上的军事行政权,和战时的统兵权,这样大将的权力则进一步弱化,这样也是为了防止将和兵关系过密,因为打过仗的人都知道,将和兵最容易报团。
而且,枢密院把原有兵部的部分权力给接过来了,这样文官想要在控制武将就有点困难了。
“枢密院掌管调兵权,十六卫府衙掌管统兵权!二者职级上十六卫隶属于枢密院,但战争来临时,枢密院负责组织十六卫成立中央作战指挥中心,由朝廷进行统一调配、管理!”
李世民想了想,言简意赅的说道。
杜如晦闻言点点头。
明白了!
分权!
不但通过作战参谋分了武将的权与枢密院,也就是变相的把权力分给了皇帝。最重要的还是分了兵部的权与枢密院,以前兵部的调兵权、军训权、物质装备权现在统一给了枢密院。
杜如晦作为兵部尚书,眼界自然是有的,想着刚刚李渊和李世民的话,他也觉得建立枢密院确实比较适合大唐现在的军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