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八章 一路撒币 一路考察(2 / 2)
另外,我们也与特区大学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计划在特区由特区大学进行牵头,同样每年固定举办几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将那些国际上的专家,邀请到内地来。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成功实施,也希望工大能够一起参与进来,共襄盛举。”
陈兵一提出这两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马上就引起了杨校长极大的兴趣。
冰城地处偏远,相邻的国际邻居又是北方的大熊,此时能够获得的,与国际学界的交流机会很少。
内地的学者想要参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只能想办法去搞海外各种交流平台活动的邀请函。
这种邀请函每年能够给内地学者的数量非常的有限,绝对是僧多粥少。
内地现在除了英豪,是没有任何其他机构,有能力组建起这种学术交流平台的。
现在英豪自己在香江组建这种学术交流平台,能够向内地高校,发出的邀请名额,就要多的多了。
这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其实是内地现在最为稀缺的资源。对于此时的诸多内地高校,是具有极大吸引力的。
杨校长很清楚,英豪这个组建国际学术平台的动作,真的是掐准了内地高校的脉搏,没有任何一个高校会拒绝参与这种国际学术交流。
他马上就很积极的表态:“小陈,你们英豪搞的这个学术交流,队伍我们内地高校来说,绝对是极好的事情。
还希望每次你们搞这种交流活动的时候,能够多给一些名额给我们工大,我们工大一定会派出足够实力的团队,去参与这些交流的。”
说完了国际交流平台,陈兵还不罢休,再次抛出了极香的诱饵。
“杨校长,您也知道,我们英豪在全球都有研发中心,也全球的学界、业界其实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最近,我们在和全球大一些大学进行联系,准备搞一个英豪科技人才计划。
说穿了,其实就是向这些大学要一些留学名额,然后在内地选送一些人去这些大学留学。
从硕士到博士,现在估算下来,每年能够运作出100-200个名额吧。
我们也很诚意的想邀请工大,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将一些工大优秀的学生,送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
杨校长听到,陈兵又提出了这个学生留学的合作计划,为英豪的大手笔,也是倒吸了一口气。
英豪能够搞出这么多留学名额来,毫无疑问是投入了大笔的金钱的,而且这还不是仅仅靠有钱就能运作出来的,还需要运作方有足够的影响力。
“小陈,这个留学属于什么样的性质?具体的留学名额,会如何分配?”
“我们这个不是官方的留学计划,完全是我们英豪组织的商业赞助留学计划。
至于名额分配,我是希望尽量向首都、沪海之外的合作大学,进行更多倾斜的。”
内地此时已经形成了一股到海外留学的热潮,每年官方外派的留学名额,有近万人。
不过这些留学名额,包括了所有的高校领域。甚至那些搞马哲的,也要分一部分留学名额。真正与电子有关的就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了。
而且这些官派名额,分配过程中,更多的是被首都、沪海的那些高校截留了下来,能够分配到其他城市高校的,就更加有限。
英豪的这些名额,虽然每年只会有一两百个,绝对数量不算太多,但英豪这些名额,对于那些原本留学名额紧缺的高校,吸引力就更大了。
至于名额分配权,陈兵没有明说,但杨校长也听懂了。这些名额可不是内地的官派留学名额,而是掌握在英豪手中的商业赞助留学名额,英豪掌握着绝对的分配权。
“小陈,你这绝对是为内地学生,又办了一件大好事啊。就说我们工大,其实好的学术苗子还是很多的。
如果能够送他们出去留学一番,绝对能够让他们将来的成就能够更上一层楼。
我这里先替我们工大即将获益的学生,向你表示感谢了。”
杨校长毫不吝啬的夸奖起来,而且话里话外都提到工大的学生,其实就是委婉的表示,希望帮工大的学生争取到更多的留学名额。
陈兵笑笑,“杨校长,我就是因为去了中大留学,才有机会创立出英豪公司的。
我自己就受益于这种留学计划,现在自己有了一点能力,自然也希望,能够给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创造更多的好条件啊。”
英豪是一个资金来源清晰的外资公司,不是后世的那种假外资,返程投资。
英豪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从来不刻意去显示洋品牌的身份,也不会去鼓吹什么民族品牌,而是一直很憨厚的强调英豪的产品品质。
在与内地的各种合作中,英豪也从来不卖什么情怀,而是实打实的拿出资源来,与合作方进行深入的资源整合。
这次陈兵来与内地的高校谈深入合作,就不仅拿出来了资金和设备,还有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渠道、海外留学的名额,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东西,而且都是内地高校所需要的。
与工大杨校长的交流十分的顺畅和愉快,而拜访了杨校长之后,陈兵又分别拜访了冰城的其他几所高校。
冰城除了这两所国防七子鼎鼎大名之外,其实还有很多的其他理工院校,与电子相关的同样不少。
虽然远在东北,但其实冰城的这几所,以电子、理工为主的高校,对于英豪的集团的名声,也是早就有所耳闻的。
英豪垄断了内地的计算机和民用通讯设备两个大行业,这些院校自然少不了使用英豪的很多产品。
而且,英豪之前收拢过来的各种技术人员,其实都是从内地各区域抽调去的,其中也不乏出身冰城之人,例如之前就到了特区大学的邓教授,早先就是一直在冰城工大任教。
这些技术人员,其实与冰城的高校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陈兵的到访,同样受到了冰城几所高校的竭诚欢迎。
陈兵在冰城与这些高校的交流,也基本与拜访工大,是同样的思路与说辞。
在冰城与几所高校交流考察了一周,陈兵大手一挥,先后向几所大学,共计捐款了近2000万人民币的资金或设备。
陈兵是拿出了实打实的资源的,冰城的各大学也希望从与英豪的合作中,获取更多的资源。
双方可谓是双向奔赴,都极有合作的诚意,很快就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意向。
陈兵不怕花钱,但给高校的捐款,从来不是什么单纯的助学慈善。
英豪与这些大学之间的各种合作,基本上都是由英豪,在牢牢掌控合作主动权的。
要么就是高校的人才到英豪下属的研发机构兼职,按照英豪的技术路线要求进行深入的研发。
要么就是由英豪提出技术需求,向这些高校的研究团队,进行技术采购。
带着众多的合作项目,陈兵满意的离开了冰城,前往了下一站,吉省的省会。
与在冰城的流程差不多,陈兵在拜访了吉省的巡抚之后,就拜访了吉省的几所主要大学。
陈兵是带着诸多资源来的,与吉省各个大学的交流过程,其实与在冰城时大同小异,同样很快达成了诸多的合作意向。
而这次拜访的吉省各大学中,还有一个陈兵特别关注的高校,就是光机学院。
后世这个学校的名字已经改成了工业大学,所以很多年轻的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光机学院的名字。
而这个学校最特殊的一个地方,就是他还有一个兄弟单位,光机所。
英豪要自己发展光刻机,需要的不仅是能够生产出产品,还需要真正的掌握核心技术。
光刻机包含的技术范围非常的广泛,但其中最核心的技术其实就是三个:光源、光学组件和对准工作台。
其中,光源和光学组件,都是属于光学这一技术领域的,而光学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独立或说偏门的专业。
不是真正在这个技术领域里浸淫足够的时间,有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话,讨论所谓光学技术,其实都是在隔靴挠痒,很难知道具体的核心点。
这个领域太偏门,不仅是内地,全球专门从事这个领域的技术人才,也是占比极少的。
而光机所,正是内地在光学这个领域,最为专业,人才最为密集的机构。
英豪要搞光刻机,与光机所进行深入的合作,是最为现实与合理的路径选择。
英豪在荷兰、灯塔、沪海都已经在开展光刻机的研发了,与沪海的光机所、光元件厂商也都已经在展开了合作。
但吉省的这个光机所,才是内地在光学领域,实力最雄厚的。
陈兵这次过来之前,已经通过首都与吉省的光机所打过招呼,这次过来其实就是要进行深入一些的交流、谈判。
光机所的技术,除了部分是在民用、工业领域之外,其实很多的技术,都是用在保密口的。
因此陈兵与光机所的交流、合作,很多都用了光机学院的名义来达成的。
离开吉省,陈兵又一路拜访了辽省,然后飞往西北,从兰州,一路南下,西安、成都、重庆,武汉、长沙走了一圈,耗时了近两个月,才返回了特区。
陈兵这一路拜访的城市,都是那种高校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也都是内陆城市。
陈兵这一路走来,就是在与内地的诸多高校,进行合作的交流洽谈。
如果只是为了与内地高校进行合作,并不需要陈兵亲自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去上门拜访。
陈兵一路走来,其实也都有拜访当地的巡抚,虽然陈兵从来没有吐口,说要在内地的各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但暗地里,陈兵已经在这次拜访高校的行程中,对这些城市的投资条件,进行了考察。
英豪要搞的都是科技类的产业,确定目标投资区域时,除了要考虑交通、工业基础等一般因素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当地的技术人才状况。
以英豪的行业特性,很多大型的投资项目,其实必须要投资在那些高校资源雄厚的城市,如此才能保证人才供给的充分。
陈兵此前已经在特区、沪海、建康都投资了工厂,首都那里是英豪销售公司的总部,也同样注入了许多的资源。
这次,陈兵走访了十来个城市,一路撒币,不仅捐出了近2亿人民币,给各高校,而且也确定了英豪研究院,十来个分院的设立计划。
这些固然是为了建立英豪的人才体系,投入的资源。
但英豪在各城市与高校的深入合作,同时也都是为了,继续在内地其他城市,深入布局投资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