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佰肆拾伍回 百转千回终不改,十里万军向西行(终)(2 / 2)
仓慈闻言则是面色慌张,急问道:“汝等何处得来之兵马?”
马岱笑道:“正是西羌之人。”
仓慈不由得心生疑惑,问道:“我大魏朝廷,为避免地方官拥兵自重,从来不准地方官员私自募兵!昔日骠骑大将军司马懿行此事,亦是遭大罪,汝等蜀贼,岂敢如此放任地方官员?何况还是胡人。”
马岱闻言不由得哈哈大笑,说道:“魏贼曹操、曹丕、曹睿皆乃多疑之人,怎敢亲信臣子?但我大汉可是不同!皇帝陛下天纵神武,何惧臣子谋反?故而自是上下一心,唯愿匡扶汉室而已!”
马岱正色呵斥之下,仓慈突然想到此番败北之由,不由得声泪俱下,道:“此番凉州尽失,非战之罪,实乃君臣相疑之过也。”
马岱不疑有他,随即传令三军,就地结营,随即遣人将仓慈押送至诸葛亮中军大帐。
是时,诸葛亮中军大帐之中,姜维、王平、李恢诸将皆在帐中。
诸葛亮此时目光望向面前舆图,久久不言。
帐中诸将皆有请战之意,奈何前方消息还未传回,故而无敢出言。
正当帐内气氛隆重之时,马岱部署急携仓慈进入帐中,当即略作一礼,说道:“启禀丞相,在下乃平北将军帐下参军,今奉将军之命,特将逆魏敦煌郡太守仓慈提于此处。”
诸葛亮闻言当即拍案而起,问道:“德山如今何处?”
帐内诸将亦是纷纷站起,面怀急迫之色。
此人急忙回道:“启禀丞相、诸位将军,平北将军听从丞相军令,伏兵于金城郡以北,在峡口大破魏军敦煌郡援兵,此人便是仓慈。”
诸葛亮众人闻言,这才看向仓慈,只见此时仓慈屡经大战,早已面色惨白、却仍旧挺直胸膛,丝毫不显惧色。
是时,诸葛亮疾步走至仓慈面前,亲自为仓慈解绳去缚,脸上流露出关怀之色,说道:“·孝仁之大名,亮素有耳闻,快快请起。”
仓慈却是面露坚定,说道:“败军之将,如今受缚于蜀贼之手,自当刀剑加之,何必多言?”
诸葛亮闻言却是急说道:“孝仁治理河西之地不过数年,然能尽平西域诸国,治世之名早已响彻内外,何必因区区战事而自谦?”
仓慈虽面怀激烈,却终究招架不住诸葛亮这番夸赞,说道:“孔明缪赞,慈身为魏臣,却遭大败,实在无颜再苟活于世上,如今唯有一请,还望君能成全。”
诸葛亮急问道:“孝仁是有何求,只管道来。”
仓慈笑道:“如今援军已败,想必凉州诸郡必然尽入丞相之手,蜀汉如今雄据天下大半疆土,想必不日之间即将克复中原,在下无有他请,唯愿丞相入得洛阳以后,能兴仁德之世,再不将这中原大地,陷入战乱之中。”
诸葛亮闻言更是觉得此人可堪一用,当即回道:“欲兴仁德之世,却唯独不能失了孝仁,还望孝仁能不负汉臣之名,为中兴汉室而出世。”
仓慈却是一笑,说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在下身为魏臣,实在无敢降蜀,还望丞相成全。”
诸葛亮闻言却是一笑,道:“曹丕身为汉臣,却篡汉自立,实属无道之君,子曰: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如今曹氏篡汉,已成不臣之实,为无道而恪守有道,岂不缪矣?”
仓慈闻言先是一顿,随即笑道:“常听闻孔明巧舌如簧,如今得见,果然不负盛名。”
诸葛亮闻言却是哈哈大笑,说道:“非也非也,世人皆以为亮好辩论,岂不知若是行无道之事,亮又有何言能说?之所以能辩,不过全耐占据大义而已,如今敦煌郡多胡人,若无孝仁这般良臣,恐怕即使吾等克复中原,那西域之地亦会兴乱,则百姓再无宁日。”
仓慈闻言,面色稍张,笑道:“丞相所言甚是,在下愿臣服。”
诸葛亮见得仓慈这一良臣,不由得哈哈大笑,说道:“如今得孝仁相助,凉州可以平定矣。”
帐中众将见形势一片大好,亦是大笑不已。
正是:三顾茅庐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若非得遇真圣主,终究难逃惋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