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复原手稿(2 / 2)
几个人随即把一片狼藉的桌子收拾好擦干净,又从外面找来了烘干机把桌子吹干净。
纸,笔墨,现场都有,全部铺好。
王冰冰坐在藤条椅上,手中拿着毛笔,蘸了蘸墨水,然后抬头看向林新。
林新站在那里沉思着。
系统的奖励是按照复原程度来给的,所以,林新在开启那二十分钟的灵感时间之后,需要合理地安排时间。
二十分钟实际上并不长,冯景山那份手稿至少有近两千字。
至少是要在二十分钟内,完成所有的构思,并且尽可能地记下来所有的内容。而且,林新这边是一方面,还要考虑王冰冰写字的速度。
毛笔字写起来本来就不快,就算是写的是小字,二十分钟写完两千字也不现实。
所以,就只能先记录下来,然后王冰冰再慢慢誉写。
心中大致想了一个思路,林新便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其他三个人。
林新复述内容,然后另外一个人用电脑打字记录,电脑记录不及时,旁边还放一个录音软件。
确保最大效率地完成整个复原过程。
一切搞定好,林新就在系统里面,开启了那张灵感体验卡。
瞬间,他感觉自己整个脑子里面一下子清明了很多。尤其是当林新开始想到任何一个和国风相关的念头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忽然就开始有了很多新的感悟,甚至是一些记忆回溯。
他开始构思框架。
冯老师手稿前面的内容框架林新大致记得,主题就是讲当代视野下的古风文化传承和宣扬。结构其实还是挺清晰的,前面先简单阐述了一下当下的现状,然后后面就是自己的思考,批判,再之后林新没有看完,不过基本上就是一些提倡和建议。
花了三分钟,林新在脑子里面把框架打了出来。实际上,借助系统这种神奇的灵感时间,框架打出来,林新自己就大致能够把所有的内容方向都确定了。
然后就开始复述道:“在当代传播语境中,我们对于古典文化的传播不缺乏‘朝向当下’的意识……”
听到他说,王冰冰把毛笔又蘸了蘸墨水,开始在纸上写了起来。
另外两个学生会干事,一个录音,一个打字,也是全神贯注。
“‘古典新流行’的创作与市场化推广,让传统文化延续与推广多了一种新的文化言说方式。通过检视已经具有的传播案例,不难发现,我们在叙事方式、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及文化输出的手法与效果方面,与西方国家仍有差距……”
前面的几段内容,基本上林新就是按照冯景山原本手稿里面写的,也没有什么发挥。到了后面,就不能完全相同了,林新只能够在大框架的基础上,自己开始发挥。
尤其是到了现象解析的时候,其实对于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他记不住所有冯景山分析的内容,就开始按照自己脑中灵感所得开始说。
冯景山在古典文化的研究上面算得上是走在国内学术界的前列的,但是和自己脑中的这个“灵感激发”相比,视野和认识上,还是差了不少的。
林新自己记不住原来的内容,在这里进行发挥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过,这一说起来,他就感觉自己有些收不住了。按照他这里得出来的观点和想法,后面得出的结论和建议,某种程度上和冯老师原本的想法和观点自然是不一样,甚至是有出入的。
这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继续照这么发挥,那么最后拿出来的这份稿子,就不是什么复原了,甚至说是一篇新稿子都不为过。
想到这,林新停下来复述。
两个干事都看着他。
王冰冰则是继续一边对照着电脑屏幕上的记录,一边快速地写字。
到底要怎么做,删减一些内容,然后最后把结论和方向尽量朝着冯老师的原文方向去?还是,继续按照现在这个“灵感”来?
毕竟,这二十分钟的灵感,还是非常宝贵的。
他能够感觉到,这个“灵感”给自己的的思维,视野和想法,应该是站在目前古典文化学术圈的顶层的,甚至是有超前先验的。所以,这些构思演化出来的内容,都算是珍贵甚至是非常具有研究讨论价值的学术性文字了。不完全写出来,是真的有些可惜。
大不了,最后被冯景山发现了,承认了就是了。
林新最终还是决定按照后者来。
随机任务,系统抽卡以后还会有,但是这样的学术性思考,还是很宝贵的。林新自己作为艺术生,上过那些理论课,尤其是结合当下的国内文化产业的情况,还是有很多感慨的。
想到这,他便坚定了想法,继续开始复述了起来:
“古典文化的新流行应该与其产品多样态密不可分,文学、漫画、音乐、影视剧、服饰都能够以传统文化符号来表达,故其文化产品类型远远超越文学内容所覆盖的范围,也更容易在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