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丰收(2 / 2)
“快收割,收完继续去开垦,今年务必开垦到一千万亩。”
福临,代善,多尔衮以及济尔哈朗几人走在乡间,想实地看看下面的官员是如何执行朝廷政策的。看到搂着麦穗喜笑颜开的百姓,福临颇感自豪,回过头来看向几位叔伯,邀功道:“诸位叔伯,看看百姓那发自内心的笑容,这就是均田的威力。”
“若是大清不行均田,改拉拢前明士绅,百姓会笑的这么开心吗?四成的田税,朝廷收得上来吗?”
“还是九哥儿有先见之明,如今大清统一天下的进度虽慢,但胜在稳妥,各地政令通达,不必过分依赖那帮虫豸。”
“我看秋收之后,大军又可以动一动了。可以尽出湖北河南山东之兵,分三路攻向安徽和江南二省,将他们继续往南赶。”
“攻下安徽和江南后,众军就地休整,朝廷派出官员力行均田。目标不要定高了,就一年蚕食他们一两个省,这样对我们自己的压力也不会太大。”
“这些事回去后再商议,几位叔伯商量好以后,就按着你们商量的来。今天出来,主要是看看下面的收成如何,还有官员们是如何做事的。”
上次在城东露了面,福临这次去的是城南。走到一处田亩,一个青壮正坐在田埂上休息,用瓜瓢从木桶里舀了一口水,咕嘟咕嘟的喝了起来。见几个人朝自己走来,连忙让开道路,好让他们通过。
“这位老哥,你继续喝水就是,不必给我等让路。我们几个闲人随意走走,四处看看罢了。”见青壮坐下,福临又问道:“老哥,今年年成还好吧?”
青壮放下瓢,用手臂擦了擦额头的汗,回答道:“收成应该还可以吧,我家的田还没收完,具体如何还不知道,看样子应该有个三四石一亩。”
听到这个数字,福临点点头:“那看来收成还可以,今年应该会比去年要好。我看露布上说朝廷连田税带丁税要收四成,这个数是多还是不多呢?”
“税这一块我不是太清楚,我以前是皇庄的佃户,要交八九成的租子,交了租子就不用交税。不过吧,就我自己来说,交四成得六成,比以前好。”
“比以前好就行,好好干!”
青壮又看了眼福临几人,突然愣在原地,说话也结巴了起来。福临见状,还以为青壮得了什么病:“没事吧,老哥你这是怎么了?”
“草民叩见皇帝。”说着青壮跪在地上,朝福临拜了起来。福临给遏必隆使了个眼神,示意他将青壮扶起来。“老哥,伱是怎么认出我来的,我以前没来过这吧?”
“乡里有位丁老伯,到处宣扬他见过皇帝,还说上次承恩公成婚时请他去喝过酒哩。他说皇帝最喜欢微服私访,若是遇到一个七八岁的人在乡里问东问西,十有八九是皇帝。”
福临闻言,无奈的笑了笑:“竟然是这样。”
身份暴露,微服私访之事草草结束。
一个月后,各地秋收结束,黑龙江的收成也上报到了燕京,三百万亩的田地,得粮共八百七十五万石,亩产350斤。
与此同时,福临再拜多尔衮为大将军,节制三省之兵,向安徽和江南进军。而同一时间,江阴某地的奴仆正在谋划着一场起义。
非常抗寒的稻种确实没有培育出来,但是渤海国有种水稻的历史,可见还是有水稻能在这里存活,产量多少不好说,但是只要一代代培育下去,适合黑土地的稻种肯定能够培育出来。
再一个,小冰期不是连续不间断的,中间也有温暖的年份。
最后,我认为亩产350-400斤应该还算是个较为合理的数据,闵宗殿先生《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一文,明朝亩产333公斤,清朝亩产278公斤。
东北土地肯定比太湖肥沃,就温度气候比不上,少个一两百斤一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