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一门两国公(2 / 2)
徐大一生胜多败少,乃是有名良将。
大明建立后,被封为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
徐达长子徐辉祖继承家业,袭爵魏国公,靖难之役,徐辉祖也是南军主将之一,力保李景隆撤退。
朱棣进金陵城后,他便一直不肯称臣。
字迹朱高炽不认得,但是能写出这句话的,除去徐辉祖外就没旁人。
朱棣恨徐辉祖还有另外个原因。
徐辉祖的三弟徐增寿与朱棣关系很好,靖难起兵后,徐增寿一直偷偷为朱棣送消息。
后被建文帝发现,处以斩刑。
其中徐辉祖发挥了很不好的作用。
这次册封功臣名单中,赫然还有徐增寿,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其子徐景昌袭爵。
一门两国公,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也不多。
由此可见朱棣对徐增寿有多么喜爱。
朱高炽道:“这是舅舅写的?”
朱棣咬牙切齿:“你没有这个舅舅!”
朱高炽道:“舅舅还是不肯低头呀。不过父王也不用担心。”
“怎么你有办法让他低头?”
朱高炽摇摇头:“不能,但可以命徐钦袭爵。”
“徐……”
朱棣哭笑不得,看着朱高炽,脸色诡异。
这么损的办法他也真能想得出来。
徐钦是徐辉祖的儿子,如今年纪也不大,让他袭爵,那不是摆明要把徐辉祖削了吗?
但老子正值壮年,让儿子袭爵,总觉有些不妥。
不过仔细想来,这件事如此解决倒是不失为美事儿。
首先,徐辉祖不用杀。
徐辉祖非但是功臣之后,还是皇后娘家人,皇帝小舅子,这种身份太棘手,大臣们都不想掺和。
但让徐钦袭爵,已经表明朱棣态度,杀不杀徐辉祖,还有什么意义吗?
他现在是魏国公,以后就是魏国公他爹,档次降低很多。
其次,这也能表明朱棣大度。
建文旧臣中,只有方孝孺被杀。
徐辉祖的命运大家都盯着,他要是也被杀,那可太寒人心。
去职,让儿子袭爵,表明朱棣并没清算想法。
最后,这么做也能让徐皇后心里好受点。
这点朱棣也不能不顾及,徐皇后与她算青梅竹马,两人相逢于幼时,相爱相知这么多年,感情深厚着呢。
但徐辉祖不处理吧,他自己心里难受,就跟有根刺,不拔掉不足以痛快。
真要拔了,皇后明面上不会说什么,但背地里怎么也得伤心很久。
三弟被建文帝杀,大弟被朱棣杀,他们老朱家是跟老徐家相冲吗?
朱棣想通这些,哈哈大笑,“好,这个办法好,没事你去看看舅舅,免得你母亲担心。”
朱高炽连忙点点头:“好。”
次日朱高炽果然就去了魏国公府,朱高炽明白,他今天来的主要意思,还是代表朱棣争取徐辉祖。
无论喜欢不喜欢,魏国公都是金陵城头一号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