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合作社刍议(1 / 2)
村里人听说副省长来了,附近劳作的人都赶了回来,想亲眼看看,站在大路的两旁,眼巴巴地等着。
李副省长出来时,大概十点多,天气热了起来。他握着王文彬的手开玩笑,“本打算在你这吃口饭,看见你那方便面不够,以后多准备两袋。”
文彬脸一红,不知说什么。李副省长正色道:“工作要做好,生活也要注意。我们走了,不耽误你们劳动了。”
李副省长一行刚过刘有福家院角,见路两旁站着许多乡亲,老的居多,最小的也有四十来岁。李副省长紧走几步,握住一位老人的手问:“大叔,今天高寿?”“78。”“身体还硬朗?”“嗯,还能掰两垄玉蜀黍。你是省长?”“副省长。”“副省长也是省长,我们村第一次来省长,谢谢你来看我们。”
李副省长惭愧地握紧老人的手,在他调研的日程安排中真没有看望乡亲这一项,他坐在上边教育其他人,自己呢?
又一位老人走过来,李副省长急忙迎上去,老人说:“省长,小王是好后生,你不要调他走啊,刘家沟需要个文化人。”“不会的,他就是来带领你们脱贫的。”“省长,贫?我们不贫,吃的管够,你放心,这几年年景好,今年涝,乡里也给报灾了,没事。”
面对这样的老百姓,李副省长能说什么呢?他们从来不想给政府添麻烦,日子再苦,都自己挺着,自己想办法。
一直到村口,有些人还在往过聚,老支书高声说:“李副省长还要去林家沟、陈家沟,工作很忙,大家就送到这儿,回吧,李副省长还会来的,再来了,在我们村吃饭。”听了支书的话,村民们停下来向李副省长挥手。
李副省长也边挥手边往外走,司机早已将考斯特开到村外,随行的人都在车上等着。
车一走,人群很快向沟里、坡上散去,不一会儿街上只剩下三位不下地的老人。
王文彬与老支书倒不着急,边往工作站走边聊。老支书对王文彬说:“小王啊,以后有些事多向李副省长汇报。”
“为什么?”文彬看着老支书,眼里流露着怀疑。
老支书一乐,解释道,“不是让你跟领导走关系,李副省长这个人脑子好使,灵活,多跟他接触肯定能学到很多。你瞧咱俩,跟那7户人家劳动了一个多月,愣没想到弄个组织,人家看一眼就有了思路,不简单啊!小王,你别看我穿得烂走得慢,还从来没服过谁,对李副省长,真服!”
王文彬一想还真是,若没有李副省长那一点拨,今晚他还得辗转反侧。人与人的差别就在这一点,点下是迷,点上是觉,这一点则是智慧。
文彬再看看这位老支书,虽然灰头土脸、衣衫不整,却能将人、事看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呢,需要一点再点,在他们二人面前,自己就是讲台下的小学生,启而方能发。
看来,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忽然有个问题浮上文彬脑际,他问:“老支书,您什么时候数过地里的人数?”老支书笑了笑,向前走去。
这个问题还隐含着什么智慧吗,老支书如此讳莫如深。这更激起文彬的兴趣,他紧走两步赶在老支书前头,拉开了不讲明白不让过的架势。
老支书诡秘地一笑,说:“我也没数,临时诌的,7户人家22人,说的少于这个数就行,李副省长要不会叫齐人数。”王文彬一愣,想不到这老头儿如此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