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博弈才是正道(2 / 2)
阿姐惊讶了,“你在街上有门面?”
“是啊,门面写的还是我的名字呢。我出嫁妈妈又没有收回去。”筱玉继续说,“我每年卖给同学的衣服就够我开销的了。”
“那店子是你们家买给你的?”阿姐问。
筱玉知道她是怎样想的,“是我每年卖给同学衣服的钱余下来买的,家里只出了一半钱,后来妈妈丢手了,我们就把整个门面弄下来了。妈妈也不要我赚的钱。”
老萧夫妻也惊到了。筱玉这么早就在做生意。
老田说,“我每回和晴儿说,玉儿给我买了衣服,她还偏不信。现在知道了吧。”
“玉儿真的有头脑。”老萧摇头叹道。
云峰想着自己若没重生而来,筱玉可能是把这些事一力担着的吧。阿姐的思想和老家很多人一样,父母那的就有自己一部分。
——
筱玉两人回到祝家后,
见到妈妈分着那些零食给来坐的客人,高兴地说着是女儿去了沪市,从那里买来的。贵是贵,但味道也是极好的。她和别人不同,就是喜欢人家说她儿女好的话。
筱玉却是心疼妈妈,这样好吃的东西都分了,自己吃什么。妈妈真的一直是为名气而活着的人啊。
两人回到从前的闺房。
云峰说,“我宁愿看到岳母这样,也不想听阿姐说的话。其实小的时候她不这样呢,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变的。”
“人之初,性本善。前世我弟弟开始对我多好,后来就是因为代光巴那人影响,变得我都不认识去了。这一世我就特地教育他自强自立。你看他还是立起来了吧。所以孩子成长过程中真的要注意引导的。以后咱们的孩子就归你来引导。”她说着笑了起来。
他也知这事的重要性,“好。”
她又说,“阿姐开始可能只是吃味,但结婚后,又会受夫家人影响。夫家若有一个挑事的人,或者他们家多是这样的人,时间一久,阿姐就被影响了。所谓的重朱者赤,重墨者黑,在这一方面体现的是淋漓尽致。妈妈今天说那话,其实我们不在家时,她也肯定教育过阿姐的。只是姐姐已有了偏见。
今天我告诉阿姐关于店面的事,一是想堵住她的嘴,另一个是妈妈以后说她时,她没了成见,可能会有所改善。”
“你说我们俩为什么心正?”他虽然学过心理学,但那是针对学生的。
她笑了一下,“我们家里都是从小家里的重点教育对象。阿姐在父母眼里就是宏着的吧,而前世我弟呢,以前妈妈认为他是儿子,没有教我时严厉。爸爸只知道忙于工作,在弟弟小的时候疏忽了他的教育。我受爸爸影响深,是小的时候没人玩,偶尔就跟着爸爸去看他做事,听他讲道理。有些思想植根了,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念。别人想推翻,就没有那么容易。
孩子没教得好,父母真的有很大责任。图轻松,要爷奶带。隔代又哪有那么严厉?”
“你在这方面还真懂。”他笑。
她也笑了,“因为我想到那些悲哀之后的反思。那些不好好教导孩子的父母总有一天会因此付出沉重代价。”
他知道那些不只是悲哀,更是沉痛。果然,她脸上的笑容皆散去,若有所思。
只听她说,“你有没有发现,前世的好多悲剧的起因只是平常的言谈引起的?”
他想到了那个李姨一句话,想到了她正月间的误会,那些事放在别人眼里就是平常之事,平常之说。“嗯。”
她笑了一下,“那时候咱们可不知道别人的两句话之前花了多少心思。造成的苦果只能自己尝,有时连想都不敢去往说话人坏处去想。即便想通了关节,你还不能去怪他们,只要几句话弄的人哑口无言,只能骂自己蠢,当时没识破人心。
这种恶毒之人还都是你平素认为他为人挺好的。他们啊就是人们说的土皮蛇看着老实,实则攻击人,还有毒。蔫坏蔫坏的。前世我就着了这样的人好几次道,直至走向深渊。
后来我反省了,这种人不治,那就缠死你。所以非得治,而且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前认为自己太笨,没想到自己真有了对付人之心后,做出的事那才叫绝。”
他看她说话时的神气,弹了一下她额头,“你怎么可能笨,不过纯善习惯了。”
她摸了摸额头,“乒乓球里有一种旋球,你如果去直挡,球肯定会弹出球台去。后来我学会了接那种球,球拍压下,也带着旋,快、准、狠抽过去,球不但打在对方台子上,而且对方极难接住这个球。
这里的旋方向,力度是为了破解对方球,一定得有。快、准、狠只是防止对方能接得住救活这个球。
这一世,我既不会逃避,也不愿意去恨,只是去博弈。否则保护不了自己和家人。”
老杨送走客人后,就去厨房忙中午饭了。
淘了米,煮上饭,就过来问两人想吃什么菜。
筱玉说,“有什么菜就做什么菜吧,弟呢?”
“在家里吧,没听说他要出去呀。”老杨又说,“那我就炒个辣子鸡。黄鳝还没有剖,”说着他就去敲宏毅的房门。
立马,房门就开了,老杨说,“宏儿去剖鳝鱼吧,今天你姐姐和姐夫来了。不对,你在房里干什么?”
“看书呢,干什么。”宏毅说着要出门。
老杨一看桌上还真的摆着几本书呢,“你这看书就看得入神啦。”
云峰去看宏毅剖鳝鱼了,筱玉则潜进了弟弟房间。看着那墨汁才干的笔记,她又翻看了一下书,学校带回来的。她是真的佩服弟弟读书的专注和认真了。
中午,他们终于吃到了老杨做的辣子鸡,还有藠头炒黄鳝。
老杨对云峰说,“我去乡里买鸡,一买就买好几只呀。送了两只母鸡给你姐,她怀孕了,炖汤营养些。”
又对女儿说,“你这一毕业了,也可以要孩子了。”
老祝说,“你想让他们犯错啊,结婚证都还没领呢。再者,玉儿到了单位上总要做稳当了才可以吧。”
“哦,我忘记了。”老杨笑。
筱玉说,“我下半年读研,两年后才毕业。过几年再说吧。”
“妈妈,最佳生育年龄是二十四到二十九岁。您放心,玉儿二十九岁之前,我们两个肯定有孩子的。”云峰跟着说道。
“要这么久啊?”老杨心都差点凉了。
老祝说,“只要工作稳定了,就要孩子吧。省得大人们操心。”
“嗯,我知道的,爸爸。”筱玉嘴上应着,心里却是日后她和云峰怕是耳朵里面要塞棉花了。别人是催婚,他们是催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