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茅茨土阶(1 / 2)
杜康本以为用泥土做房子很简单,他只需要搞清楚怎么把泥土堆起来不垮塌就行了。
陆平开始给他讲的时候,他才知道夯土果然是大力出奇迹:就是用大石锤将土一锤子一锤子地砸结实。
这种房子虽然简陋,工艺可是一点都不马虎。
第一步是地基的处理。
一般地基处理前,还要考察地质特征,也就是“验土”,纶邑既然已经是成熟的居住环境,就省了这道工序。这个在后世叫地勘。
然后要地基上表面土挖掉,露出生土,再把土填回来夯实,回填的台基要高于地表,便于防水和防潮。这个在后世叫打地基。
第二步是建筑定向,也就是利用日影来确定建筑方位和规划,这个类似于后世的出建筑图了。
一般圆形建筑省材料,但是难施工;方正建筑好施工,但是受力不均容易炸裂的风险
粮囤长期承重,一定要做成圆形,才能四面受力均匀。
看起来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施工却又有难度。
第三步就开始施工了。
粮囤的地基处理要更加复杂,要夯实台基高出地面很多,然后再垫上木板作为仓底,然后开始夯土往上砌墙,做到合适的高度。
第四步就开始封顶了。
所谓封顶就是架好房梁,铺上茅草。
茅草不是简单地铺在上面就可以了。
要在茅草上面抹上一层层的粘性泥土,然后把抹了湿泥土的茅草晒干,再把它铺到房顶上面去,上面还要加上几层宽大的树皮,最后才在最外层盖上几层茅草。
这样基本就不会漏雨了,不过由于风吹日晒,大概四五年就要换一次屋顶。
如果要取粮食,就从顶上进去取。
至于猪圈和房子的修建就简单多了。
地基处理不用像粮囤一样麻烦,墙壁也不用夯土,只用土砖就行了。
听完之后,杜康觉得就是后世的房屋修建工艺的雏形。
只不过后世的材料变了,设备变了,房屋的功能变了,所以有些细节和技术越来越完善。
他现在不放心的是夯土和土砖,真的有这么结实吗?
毕竟后世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房子,这些才是坚固和结实的象征。
就算是在老家,类似杜思坝这样较困难的家庭都是红砖房。
小时候还可以见到的土坯房也早就不见了踪影。
没有钢筋和混凝土,杜康总是感觉心里不踏实。
陆平笑着说:“殿下放心,夯土是用来修建城墙和王宫的,怎么会塌掉?
土砖修的房子,用上十年八年没问题的。
如果土砖制造时也是用了夯土工艺,那几十年都不会垮,不过纶邑的人手太少。”
杜康如果了解中国的建筑史,就会选择完全相信了。
九州大地从新石器时代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都在使用夯土技术。
万里长城、故宫、马王堆汉墓、秦始皇陵等古建筑,他们的地基都是夯土。
盛世大唐的长安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
杜康看了看山下的房子,似乎是和模糊的记忆中前世老家的土坯房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在于一个是瓦房,一个是茅草房。
这么说确实可以用几十年。
杜康选择了相信陆平。
陆平继续说道:“听起来,但是并不难,有了泥土夯实土阶托着,有了茅草屋顶挡着,我们在中间砌好墙就是好房子,因此叫‘茅茨土阶’。
如果在土砖里面加上干草,可以作为筋骨,这样更加结实。
可惜纶邑现在没有制陶的,不然放些碎陶片一起夯实在地基里面,会更好。”
杜康听到陶片,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能不能不用茅草做屋顶,而是用……”
连姚思的房子都是茅草屋顶,肯定没有瓦,杜康不知道怎么形容。
他左右瞅了瞅,起身斩断了一根竹子,劈成了几小段,然后剖成两半。
像屋顶的瓦片一样一个个地摆起来,然后道:“能不能将陶器烧成这个样子,然后一片片地铺在屋顶上防雨?”
茅草屋顶最大的问题其实还不是使用年限,而是防火!
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太阳将茅草烤得干燥无比,屋内又是火塘做饭,屋顶太矮的话,一不留神就烧着了。
现在两坡式屋顶已经普及,如果用陶瓦做屋顶,只要摆放错落有致,防水效果比茅草还要好。
而且通风透气,对室内的霉菌产生也有抑制作用。
陆平拿着半圆的竹片蹙眉摆弄了几下,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妙用,眼中再次放出了神采:“这真是个好法子啊!”
说着拿起两块竹片上下一压,在清脆的碰撞声中,欢快地说道:“做起来也很简单,我只需要用这样的两片竹子一压,成型了就可以拿到窑里面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