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面条问世(1 / 2)
这几天里,柳康和芽儿两人见面的次数不多。但只要有机会能见面,两人就有说不完的话。
柳康什么都想对她说,让芽儿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种楞头小子的行为显得有些幼稚,与柳康的年龄并不相符。
芽儿也是哭笑不得,她知道柳康想天天看着她,不离开她一步。除了觉得好笑,芽儿心里也很满足。
日子在不停的收货,加工,储存中过着。
作坊订单提升,就要扩大生产,秦家决定按照芽儿的提议要继续招村里人做工。
秦家在村里很有影响力,掌家人代代是村里里正,对村里的人都挺了解的,招的都是实诚忠厚本分的村里人。
又招了一批人后,作坊空间就有些不够用了。之前考虑到如果生意好了要扩大,已经建得足够大了,哪怕这样场地还是不够用。
作坊周边没有地方可以再扩建了,村里人这几年又跟着秦家种地瓜,又在作坊做工,家家都有了节余,建新房的人很多。
村子背靠山面,前临浅水,能用做盖房的地方并不多,唯有秦家那里宽敞些,但已经都用了。
芽儿想,如果订单一直很多,在哪里销售,就在哪里建作坊。虽然这样前期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但是能解决秦家湾的场地问题,也能减少运货的成本。
作坊进出的每笔账芽儿都记得清楚,她记的流水账,也只有自己看得懂,支出一栏,收入一栏,最后赚了多少钱也只一个数字。
柳康从不看账本,也没过问银钱的事,银钱上全凭芽儿做主的姿态。
秦家人心里清楚,作坊的事都是芽儿在拿主意,做安排。
柳康对她充分的信任,只要是她提出来想法,就没有不答应的,所以作坊有什么问题都是直接找芽儿。
柳康一直很忙,忙着外出看收购地瓜的行情,当地种植有多大的范围,他要做到心中有数。
芽儿毕竟是女子,外出不似男子方便,只在镇上走动,负责当地的宣传,让本地的人多种地瓜。
柳康的作坊收地瓜的策略是包收的,只要你种出来,销路不愁。
地瓜不择土地,很容易栽种,目前只有这种单一的作物可以制成粉条,苕粉的成本有些偏高,因此价格也不太平民。普通的人还是有些吃不起,只能偶尔尝鲜。
这天,两人碰巧都回到作坊来,农家人也没有男女大防,又是定过亲的人,两人凑在一起又说了会悄悄话。
柳康道:“这几天出去看了周边地瓜的行情,地瓜你能做粉条出来,还有没有其他能做粉条的粮食呢?地瓜有的地方还没有种植,因为成本,价格不太亲民。”
柳康又解释道:“价钱低下来的话,吃的人会更多,销量会更大。”
芽儿望着他:“你可有什么想法?”
柳康道:“我不知道,既然地瓜粉能做粉条,那就是只要能变成粉末的粮食都能做出粉条。如果价钱便宜,吃的人会更多,可以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我们这儿是一年两季农作物,四月份收割小麦后,在田里栽种稻子,八月收割成熟的稻谷后,九月份整好土地,撒下小麦种,来年四月收小麦。”芽儿仔细回忆了一番后答道。
“一季麦,一季稻,都是这样种的。”
柳康听了一喜,道:“小麦能磨粉吗?”
芽儿回道:“可以磨的,人工磨得很慢,很粗糙而且不白。没有镇上卖的精细,比不上镇上铺子卖的。镇上精细的小麦粉价钱并不便宜。”
“所以村里人都是直接卖了小麦,只留一点小麦,平常自己磨的自家吃。”
柳康道:“小麦磨面粉,怎样变白,你可有方法?”
芽儿一愣,她也不知道怎么弄出精细的小麦粉,说道:“我们可以磨着试试,再来改良。”
柳康心里一喜,知道芽儿是支持自己的,点了点头。
要尝试一种新的吃食,免不了要试做。
他们两人说干就干,芽儿叫了自己的父亲去家里拿些小麦来,父亲拿了半袋子小麦来。
芽儿让父亲把半袋小麦磨成面粉,秦柱也知道芽儿不会胡闹,没有多问,就在自家的石碾子上按秦芽要求做起来。
秦家自从收地瓜后,就买了头驴子。
芽儿父亲用驴子拉石碾子,小麦很快就磨成粉了,第一遍磨出来的很粗糙。
柳康捏了下粗糙的麦粉,芽儿也细细地捏了下。这样的小麦粉就是农家人常吃的小麦粉。
柳康看向芽儿,道:”还能再碾一遍吗?第二遍应该会细一点吧。”
芽儿点了点头,父亲秦柱没等芽儿说话,又让驴子开始拉磨。
第二遍,果真肉眼可见地细了好多,芽儿试着捏了几下,感觉颗粒小了不少。
秦柱很惊讶,以前并没有碾过两遍,没有这个意识,身边人都碾一遍,自家也随大流。
碾两遍能细到这个程度,不过镇上铺子的面粉还要细。既然已经碾了两遍,秦柱自己又碾起了第三遍。
三遍碾完后,秦柱拿起筛子筛小麦粉,用簸箕放在下面接面粉,小麦外壳表皮的颗粒都在筛子上,细粉都漏下了落在簸箕上,颜色白度竟然跟镇上面粉白度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