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落难秦家湾(2 / 2)
这几年来,秦家建房来回拖运的物件多,一条道路早就压成了平实的宽路,是前往镇上最方便的一条大路,所以选在旁边建作坊也是最有利的。
建作坊,柳康已拿定了主意,打算直接买下秦家这块空地,作坊旁边建个房子自己住。
自己只身一人,又曾落难,早已回不去原来那个家了,无所谓住在什么样的地方,一间瓦房也足够了。
秦老爷子当即带着秦康看了那块地,秦康点了点头,觉得这块地符合自己目前的需求。
第二天一早秦老爷子就带着柳康去了衙门,办了买地手续,柳康的作坊和住房都有了着落。
柳康到秦家湾的时候,他只带了一个人。离开边境见到舅舅后,舅舅给了他安排一个赶马车的随从,就是那个中年人。
中年大叔照顾柳康的起居,大叔以前是舅舅身边贴身侍候的人,舅舅家的人都叫他赵叔。
秦老爷子道:“只有你们两个人,房子也没有盖起来,不如你们暂时住在我家里,吃住也方便些,只是条件简陋,希望你们不要嫌弃。”
柳康哪有不同意的,在这里正好也方便自己安排作坊的事情,解决一些杂事。秦老爷子坦诚相待,为自己考量,柳康心里又感激又惆怅。
自从家族出事后,除了舅舅家几年的运作,每年的关怀,第一次有其他家的人向他伸出援手,带给他的温暖。再没有其他人这样愿意帮助他了。
柳康和赵叔当天就住进了秦家。
秦家晚上吃完饭后,秦老爷子说:大家先不要休息,有件事想让大家伙一起商量商量。
芽儿聚精会神,想知道家人对柳公子的安排是什么看法,众人都安静等待老爷子继续说话。
秦老爷子又说:“柳公子要在村里建作坊和住房,需要村里人一起去建;另外作坊建成后要请村里人在作坊里做地瓜粉。”
大伯秦砚说:“爹,那些是好事呀,村里人多了一个进项,有些人就不用去外地做工了,在家里既能赚钱也能省些花销。”
村里人肯定高兴,有事做,有银子赚。
柳康询问秦理,“本地可收到多少地瓜?如果有个数目,就能知道要请多少人来作坊。”
芽儿看向柳康,“没有确切的数,不过这几年本地除了口粮外,基本都种地瓜,产量高,所以家家户户有很多。我们能收尽量收,村里劳力多,这个是体力活,做的多我们就往远的地方销。”
大伯秦砚有建房经验,柳康的作坊和房子就当仁不让地交给了他。
柳康当场拿了二百两银票放在了桌子上。对着大伯秦砚说:“这是建作坊和住房的资金,有劳伯父了。”
柳康拿出这么多银子,应该是刚好够的。
作坊和住房全部建起来估计得个一百两左右。
现在他没有多的钱,每个银子都要花在刀刃上,虽然再急切地需要银钱,但有的地方该要花的还是要花,不能节省的。
他迫切地想赚更多的钱,走些门道,改善家人在边境的待遇,需要更多的钱去打点管流放犯人的官吏。
现在一时也急不来,秦康心里懂得这点,办起事来就更沉稳些。
柳康和秦家人把事情的细节都落实了,就要去休息了。
秦老爷子把靠近自己东边的,原先是男孙们住的两间屋子,安排给了柳康和赵叔两个人暂住,宽敞安静。
房子格局都跟前面建的两进的房子形式是一样的,不过老屋地基更宽些,占地面积更大些。
后面推倒老房子重建时,秦家几房也没有离得很远,不过除了秦老爷子两老的主屋外,三房都建起了独门独院。
秦家在外看来还是一个整体的,关起门来就是自己的一院,院子内都是通的。
毕竟男孙都住在新建的新房,老屋虽然建了新房,男丁还是没有搬过来跟自家的父母住在一起。这样也就不存在婆媳矛盾,家庭关系氛围好,不常在一起,矛盾自然就少。
众人商量完事情后,各自散了,白天秦老爷子就已交待了柳康的随从赵叔,清理好了马车带下来的行李,晚上直接进去住就行了。
第二天早上大伯秦砚去镇上找那个宋师傅定工期,事情按着计划来。
早上,芽儿问柳康:“日常用的还有需要的吗?柳公子可以先借着堂哥们的用,晚些到镇上再置办些生活品”。
柳康起身掏出袖中的地契,递给她,“这个放在你那儿,我也没有什么地方可放的。”
他又把身上的银票递到她手上,“这也交给你保管,伯父需要开支从你手上支出,另外这五十两作为我和赵叔两个日常费用。”
芽儿知道他现在很困难,每个钱都要精打细算。
她推了那五十两没有接:“在村里也不讲究个吃食,只是能吃饱,哪里用得了这些银两,何况住在这里,你们也是要做事情的。”
秦芽虽然说着,自己内心也一片酸涩,柳康原来是不看重银钱的人,现在每个银钱都要精打细算,这种落差怕是不小,何况柳康还必须得赚很多钱去打点,让家人们好过着,他要走的这条路何其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