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思考的代价(1 / 2)
今天晚上的谈话注定是不平静的,看到林总有点失态,苏珊也没有说什么,林总似乎感觉到自己失态了,所以起身告辞离开了。
苏珊一个人回到了卧室,喝了杯红酒,不由得思考起今天晚上的谈话,总觉得意尽为犹,总觉得差点什么。
想要做一个市场,就必须了解这个市场所在的国家的历史文化,更要明白当地的风土人情,因为做生意在任何一个地方最需要关键的是赚取利润,赚取利润的,同时要保证安全,这样企业才能够健康的发展。
苏珊从来就没有理解所谓的这个古老的文明,究竟有怎样的历史,自己这个大脑实在没有办法接受当地特有的逻辑观念,没有办法理解,他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思考来理解这件事情的。
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即使在自己的祖国也存在着竞选总统这样的事情,两个党派在不断地攻击对方,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得选民手中的选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治理好这个国家,让民众得到福利,过得更加好。
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既得利益集团,因为一个企业,从小慢慢地变成长了一个大的企业,总是要保持自己的优势,这在历史上托拉斯的出现,这是非常正常的,垄断,也就意味着拥有赚取利润的渠道,那么自己保重自己的垄断,这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在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你不可能占有100%的市场,因为这样做的话会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国家会出台反垄断法,也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拆分,你必须有几个竞争者,这样才能够保持活力,一旦形成的固有的垄断而无法改变的局面,那也就意味着企业已经失去了活力,最终的目的只能是倒闭结束。
所以那些成长起来的起都非常注重于做公益,服务于社会,百年的企业,他们需要有百年企业的做法,怕你需要得到民众的认可,甚至他们必须得到民众的支持,否则的话企业不可能成为一个百年的企业。
但是在这里不一样,总结起来就是那么几句话,如果想在这个古老的国家取得成功,不是因为你的爷爷,你的老爷爷他们多么的努力,而是这些人当年曾经承诺过,比如满清政府当年在入主中原的时候,他们曾经给那些投降的人承诺,异姓封王,喝醉后,这些人的结局却是非常的悲惨。
因为满清政府在得到天下之后,觉得这些人已经没有用了,所以康熙皇帝才进行了撤藩,所以才有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举兵造反。
这三个人本来就是明朝的大臣,如果说按照儒家的思想,对于他们这样的人应该属于叛徒,理论上叛徒就不应该得到新政权的认可,他们是应该被彻底消灭的一类人。
但是满清政府选择了接纳这些人,目的就是利用这些人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势力,因为满清的人口非常的少,听杜宇庞大的大明王朝来说,满清政府的人口可怜巴巴的只有那么一点点。
但是架不住叛徒多,所以满清政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成功得到了天下,可得到天下之后,他们就觉得当初帮助他们这些叛徒根本没有必要存在,所以他们进行了彻底的清除计划。
有用的时候就利用你,没用的时候你就是一个碍事的人,这些人的富贵只是因为别人的曾经承诺。
因为满清政府曾经承诺过给予他们高官厚禄,所以他们太拼命地帮助满清政府得动了天下,甚至吴三桂亲自在缅甸杀害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这是多么的忠诚于满清政府,同时换来了自己的高官厚禄,吴三桂真的忠诚于大清王朝吗?显而易见不可能的,他忠诚的是自己的荣华富贵。
大明王朝世代累积,形成的彻底垄断,已经打破了底层人向上层流动的希望,然而满清政府在得到天下之后,已经忘记了他们曾经的承诺,他们拿到了他们属于自己的利益,曾经这些人拼尽全力,帮助他们推翻大明王朝。
无数的谋取利益的人死在了战争当中,他们并没有看到满清政府收拾他们的后代,他们信以为真的崇高理想,就是自己拼命的努力,让自己的后代,再也不过没有希望的生活。
曾经满清的承诺就像一个笑话一样,就理所当然的跟屎一样臭不可闻。吴三桂是一个好人吗?肯定不是。
苏珊根据自己理解的满清历史,不由得思考吴三桂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父辈和自己都是受到大明王朝的培养,才成为一个底层的管理者,换句话来说,当时吴三桂在大明王朝的官职并不高。
吴三桂只能是大明王朝的罪人,如果他后来没有反叛满清王朝的话,吴三桂绝对不是一个英雄,只能称之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
因为连苏珊都明白,吴三桂永远洗刷不掉自己身上的罪行,放满清进入山海关,这是自己永远无法推脱的罪行,哪怕冲冠一怒为红颜,也没有办法解释自己这样的行为,只不过是给自己找了一块遮羞布。
苏珊不理解的就是,为什么需要一个女人陈圆圆来承担吴三桂这样的罪行,然后在缅甸勒死了永历帝朱由榔,这个是没有办法说他是别人的指使。
可以说这个时候吴三桂理论上应该是忠诚于满清王朝的,可能他心里当时想的就是满清王朝不会毁约,不会放弃对自己的承诺。
吴三桂的父亲本来就是大明王朝的锦州总兵,舅舅也是大明王朝的官员,甚至有点他自己,后来也是辽东总兵,为此还被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