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强敌来袭(2 / 2)
换句话说,这是斯图加特青年队的最强阵容。
而这场强弱分明的比赛,也正是从强者的先声夺人开始的。
比赛开始后仅仅三分钟,加尔姆就在禁区内接赫迪拉的传球首开纪录,延续了他火热状态的同时,也继续在南部青年联赛的射手榜上领跑。
这一球对美因茨人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才刚做好了防守反击的架势,就丢球了?那防守还有什么意义?就算防到对方接下来再也不进球,那不也还是输吗?
这种时候就非常容易出现想法不统一,场上队员有的想攻,有的想守,南辕北辙,那些一边倒的溃败往往都是这样开始的。
还好,在美因茨的教练席上,还有一位敏锐地掌舵人。
※※※※※※
图赫尔趁着死球的时机招来了队长苏博蒂奇:
“内文,策略不变,按照赛前制定的战术来。”
“明白!”
苏博蒂奇点点头,随即便跑向场内传达了。
看着他跑远的身影,图赫尔轻轻叹了口气。说实话,开场就落后虽然令人沮丧,但要说赛前完全没有想到,那也不至于。
在丢球之后继续保持防守反击的策略,也是他之前就想好的应对之策,这种时候盲目的反攻,只会让本就弱势的己方露出更多的破绽。
只不过,这也只是能让球队保持不至于自乱阵脚而已。
如果没有意料之外的变数,这场比赛,确实难办了。
……
在图赫尔的指令传达到全队以后,场上的局势迅速稳固下来了。
图赫尔的应对正确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场上这些小球员们对于前者有些近乎盲目的信任。
尽管任职的时间不算长,但对于图赫尔这位日后的世界名帅而言,赢得这些小球员的信任,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
不过,李维还不在此列。
虽然他比场上任何一个人都要更清楚图赫尔日后的成就,但他还是坚持自己最朴素的认知——不进攻,是没法进球的。
当然,这样想并不意味着李维立马就要违背图赫尔的指令,自行其是了。
在前两轮联赛中,虽然他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防守实力,甚至是超越了上赛季在利兹联时的实力,但美中不足的是,进攻端的能力,他始终没有找回来。
要知道,早在一年之前,他就已经不是个只会干脏活累活的工兵了,克洛普和图赫尔看中他的,也是作为一名组织中场的能力。
但从夏天的第一次集训开始,他就没有展现过这方面的能力——不是他不愿,而是真的做不到。
如果说头三轮联赛的发挥,主要原因还是身体的不适应,那么前两轮联赛,显然不能以此为借口了。
以李维的敏锐,倒是已经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
其一,德国联赛的节奏与英格兰大相径庭,前文其实也有提到过,这里的逼抢固然没有英超压迫性强,但攻防转换的节奏却要更快。而以李维在获得米克尔特训后,习惯性要秀一秀带球特长的风格,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其二,他太糙了。这糙不是说他脚下不行,相反,他的原地护球和盘带能力在同龄人中绝对算是佼佼者了,但,某种程度上他是为了盘带而盘带。就好像后来的阿达玛·特劳雷,明明已经是欧洲过人王了,却还是要被说糙,为什么?就因为他是为了过人而过人,最终成了过人亡。
有很多像特劳雷一样的球员,因为盘带出色,过人如麻,很小就被视为万中无一的天才,但最后都陷入了这种怪圈。
因为他们不明白过人是为了什么。
在足球场上,过人永远只是手段,传球和射门,才是目的。
手段可以有很多种,而目的,才决定了胜负。
李维的问题就在于,盘带之后的下一步,他始终做不好。射门或许还马马虎虎,但传球,一直不是他的强项。
早在利兹联时期,就多少有些抱大腿的嫌疑,先是有列农,后是有卡尔顿·科尔,他只要做到不丢球,前面交给他们处理就行了。
而等到两者都不在之后,利兹联的进球效率立马直线下降,只不过那时候已经到了赛季后期,比赛要么是无关紧要,要么就是拼防守拼刺刀的硬仗,这才掩盖了他的弱点。
不妨回想一下,在利兹联青年队第二个赛季后半程的几场硬仗——对南安普顿,靠的是李维绝杀;对米德尔斯堡,是战术上的胜利;对曼联,又是李维绝杀。
总而言之,李维并没有表现出足够出色的制造杀机的能力,反倒是时不时能站出来自己终结比赛。
这也是当初他不明白克洛普为何看上他的原因——他似乎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十号位天才。
当然了,发现问题是一回事,解决问题又是另一回事。
指望李维在这短短一场比赛的时间里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是天方夜谭,李维自己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上半场他倒也没有节外生枝的意思。
而一心防守的美因茨青年队,倒也并非任人揉捏的软柿子,尤其诺伊施塔特、苏博蒂奇等人,都不是易与之辈。
于是,在这场矛与盾的较量中,0比1的比分波澜不惊地维持到了上半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