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三大苦衷!(四千字大章!)(2 / 2)
现在不趁着占优势动手拼一把,等到振武军慢慢壮大起来,那就是引颈待戮,肯定会被上官宏远弄死。
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和各方人马的接触后,让宋文辉有信心认为,朝堂局势将在不久之后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上官宏远就算不死,也会焦头烂额,自顾不暇,无暇顾及到远在辽阳的振武军!
因为这三个苦衷,宋文辉虽然想要速战速决,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掉振武军,但是想做到一件事情,和能做到一件事情,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根据宋文辉搜集到的消息,昌庆府和丰州一带的振武军,兵力已经达到四万五千多人了,不仅如此他们的兵力,还在继续增长,预计到明年开春之后,他们的兵力必然会突破五万人的大关,甚至有可能达到六万人的规模············
而宋文辉这边虽然也是被迫参与到了军备竞赛的行列之中,在不停的招兵买马,兵力也是达到了接近九万人的规模,
但是谁让宋文辉处于的是攻势,而振武军是守势呢!
孙子兵法里面说过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作为守方的振武军,躲在城池当中,有着城墙的保护,也就抵消了宋文辉的兵力优势,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宋文辉着急,但是振武军并不着急,他们完全可以龟缩在城池当中,慢慢的跟宋文辉一点一点的耗,等待可能的援军到来··········
宋文辉当然也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盟友能够帮他们对付振武军!
一向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宋文辉,首选是罗卑人,契丹人这样的异族!
至于原因很简单,振武军所在的昌庆府,就是辽阳防备罗卑人的第一线,当初宋文辉将振武军调到昌庆府,打的就是让振武军来给他做挡箭牌的主意!
但是遗憾的是,罗卑人跟钦察汗国在额伦琴草原碰了一下子后损失很大,而振武军主力在王牧之的指挥下,在昌庆府下辖的各个县城是布置严密,不给罗卑人任何的可趁之机。
因此罗卑人看不到占便宜机会,因此也就一直没有南下,这样一来宋文辉用振武军当挡箭牌的如意算盘,顿时就落了空。
不过宋文辉要是主动联系罗卑人,双面夹击振武军,那罗卑人为了利益肯定会答应下来。
罗卑人是草原上仅次于钦察汗国的第二大势力,可以说是兵力雄厚,虽然刚刚在额伦琴草原被钦察人击败损失很大,但是短时间内战争动员个七八万人,还是没有问题的,有了他们的帮助,腹背受敌的振武军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单纯从军事的角度上来考虑这件事情,这却是一招左右胜负局势的妙手!
但是军事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是政治的延伸!
作为辽阳总督的宋文辉,不仅要考虑军事上的收益,他还要考虑政治上的影响!
单纯对付振武军,宋文辉还可以找一系列的借口,说振武军的军纪败坏,滋扰辽阳民众,他身为辽阳总督为民除害,又或者振武军私自调动,不听号令,意图不轨,甚至作为地头蛇的他,完全可以炮制出很多证据出来,让自己在道义上站住脚跟!
就算上官宏远公开宣布他为叛逆,宋文辉也可以和上官宏远隔空打擂台,说上官宏远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周朝的头号奸臣,他要清君侧,天下的门阀世家本就和上官宏远水火不容,只要他宋文辉当这个出头鸟,大家都会为他帮腔声援一下的。
但是你要是联合外族,一同对付振武军,那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大周乃至之前的朝代千百年来和异族之间有着无数血海深仇,宋文辉要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和罗卑人联手一同对付振武军,那就是自绝于大周,自绝于天下,妥妥的叛国!
没有任何的借口可以找!
大义上就已经输的一败涂地了··········
宋文辉的名声,从此就算是彻底臭了,天下人人都羞于宋文辉为伍!
这样一来宋文辉首先就要面对来自手下将士的群情激奋,汹涌的民意,支持他的一众门阀世家的离心离德,可以说是仗还没有打,就已经输了一大半!
其次天下的世家门阀虽然看重利益,但是基本脸面的还都是要的,宋文辉敢勾结异族,他们不骂死宋文辉就算宋文辉命大的!
除此之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也不是说说而已的,罗卑人狼子野心那也是出了名的,难保他们不在干掉振武军之后,又对宋文辉这个盟友起什么歪心思!
因此考虑到勾结罗卑人的政治影响,以及引狼入室的风险,宋文辉和几个心腹爱将,稍微商量了一下,就很果断的放弃了这个打算。
勾结罗卑人这是杀敌五百,自损一千的事情,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到山穷水尽,一败涂地,宋文辉是万万不会做出此等事情的!
异族不能选,那宋文辉认为有实力能够帮他对付振武军的盟友,就只剩下一个了——辽阳绿林总瓢把子镇三山!
盘踞在婆娑府的镇三山,虽然本部人马不是很多,大概不超过两万,但是这位老爷子,在辽阳绿林混迹了一辈子,名声够响,威望够高!
他站出来在绿林中振臂一呼,能够聚集的各路响马,绺子,土匪,马帮等绿林人士,没有十万人,估计也得有个七八万人,这帮人就算是乌合之众,做炮灰也都是够用的了··········
因此宋文辉一直就是想要把镇三山拉上自己的贼船,让镇三山和他一起干振武军,为此他也是给镇三山写了很多亲笔信,开出了很高的价码,甚至他这个大总督不惜自降身份,想要和镇三山这个土匪头子在婆娑府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