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玉龙设朝仪,玉昌劝太子(2 / 2)
“二位王爷,如今迁都正处在关键时期,人心浮动,且不可带头北行,那样朝廷就乱了,太子殿下年幼,不经事物,你们是三朝老臣,可不能混乱超纲啊。”
“杨玉昌你才出监狱几天,就该着你向老王爷这样训话了。”
“玉昌不敢,玉昌是在奉旨行事。”
“玉昌,你不用截着我们,我们肯定要回平城的,洛阳不适合我们,我们的根在草原。”太子依然固执。
“殿下,你不是说要给太奶奶上坟吗?”宛香到此刻才如梦方醒。
“殿下,大道理我不讲了,圣上对你擅自北行,非常生气,你要是走了,后面的王爷贵族们都跟了上来,我们迁都的大业不就化为泡影了吗?你体谅体谅你的皇阿爸爸。”
“这,可是我只想到平城住一个月,秋后就回来,我热的受不了了。”
“殿下,你是让一些人觉得心不宁静,心不静就总感觉热。”
“是啊,殿下,侯爷说的对,我们这样北行会让父皇母后伤心的。”宛香立即也劝道。
“杨玉昌,小娃娃,你敢阻挡太子去路,看刀。”元景说着就挥舞大刀,向玉昌杀来,玉昌根本都不看他的刀,他感觉元景就是太自不量力了,元景大刀劈向玉昌的面眉,玉昌头一歪,用枪杆一架,把元景的大刀,绷起老高,然后玉昌又一催战马,抓住元景的刀把,用力一拉,元景就摔到了马下,这时军卒们也到了跟前,玉昌一咬牙:“把景王爷给我绑了。”
说着一举宝剑,“圣上宝剑在此,谁敢抗旨不尊,别怪我侯爷无情无义,先斩后奏。”
“殿下,我们回去吧。”宛香拉着太子,望了望玉昌,意思是千万不用动武。
“殿下,不能回呀,回去就是死路一条,向北走是生,向南走是死。”元图现在还在坚持北回。
“屠王爷、景王爷,既然宛香说了,我们还是回去吧。我们不能让我皇阿爸伤心。”
玉昌保着太子一行人回到了洛阳。孝文帝一气之下,就想把太子斩了,玉昌玉龙等众朝臣百般求情,最后命保住了,但文帝就此整饬朝纲,废太子,平旧叛,朝野震怒,未有再言北迁者。
新都宫殿宗庙即成,然平城时期鲜卑草原游牧礼仪与中原礼节又起冲突,孝文帝御遵汉例,各部取消鲜卑旧式典礼。让玉龙先是制定了简易汉式规矩,群臣相与为乐。新旧礼节在大殿上交织,朝臣无法遵循,于是玉龙上表,请依汉魏旧制,制定规范的朝仪。皇帝主持。玉龙用汉魏礼节通用规整,多次与徐公探究,又去孔庙学习,从孔府带来了30名礼仪师到洛阳,协助制定及演习宫廷和朝堂礼仪。一个月后,玉龙请皇上到观礼台上观礼,认为可行的就留下,不可行的就删除,太极大殿建成之后,各诸侯王和群臣都来朝室参加新都落成大典预演礼仪。
那天的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司仪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卫军士兵,摆设着十八般等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诸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一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站位形成文东武西体例。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启程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依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诸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哪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继续实践学习。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孝文帝非常高兴地说“我今天才知道礼仪的贵重和皇帝的尊贵了。”于是授给玉龙太常的官职。另外他制定了宗庙的仪礼法规。把平城的宗庙全部迁往洛河,在洛河北岸另立河庙。宗庙落成,皇帝每到春天都去祭祖,那时,乡村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玉龙建议道“臣闻古时候有给宗庙进献果品的礼仪,现正当樱桃成熟季节,可以采摘进献,希望陛下出游时,顺便采摘些樱桃拿回来献给宗庙。”皇帝听了立即答应,以后开始兴起了各村旅游采摘果品进献祖宗的礼仪。
洛阳都城的建立,多民族融合礼仪的颁行,各种汉化改革措施的推进,加速了鲜卑族封建汉化的进程,使鲜卑迅速成为华夏族一员,为中华民族输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北方社会生产,以《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为据,北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大增,手工和商业渐趋活跃,改革又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此华夏民族开始不分彼此,同认炎黄为共祖,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