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冯太后除奸抚社稷 孝文帝改革推汉化(1 / 1)
第七十五章 冯太后除奸抚社稷 孝文帝改革推汉化
献文帝退位,冯太后立即扶持太子拓跋宏继位,尊献文帝为太上皇,五岁的拓跋宏继位,是为孝文帝。一开始,满朝文武都以为献文帝退位是被逼的。直到献文帝退位理佛,与僧众专心潜修佛事,把心思都用在云岗石窟的开凿上,才知道献文帝是真正厌倦了朝政,而且众臣也知道,帝后之争最后太后临政取得胜利,献文帝不退位,性命之忧时时存在,于是献文帝为了亲政树威,首先除掉贾政和李奕,宇文浑是罪魁祸首,这笔帐太后永远都忘不了,而现时他与宇文爵勾结暗害杨玉昌,致魏国周边失地,几次损伤大将,朝纲混乱至此,全是宇文浑独断专行,排除异已所为。从王公到朝臣,他们都不知道,这里面还有一股暗流,一股来自外族的暗流,这股势力推波助澜,祸国殃民,妄图扰乱魏国朝政,坐收渔利,这股暗流就是半脸巫。他们比帝后之争比奸臣弄权更可怕。
那天在朝堂上,当众拿下宇文浑,当时太后心里也有些余悸,怕宇文浑党羽公开反对,当宇文浑被禁军拿下,众党羽们没敢发声,她认识到宇文浑死党并不是坚不可摧。于是,次日她又下令,成立宇文浑案专审组,她安置晋阳王拓跋烈任总司刑官司。拓跋烈与元鸿大帅是同胞兄弟,原为汉中王,驻守汉中,南齐进攻汉中时,他贪生怕死不战而逃。被先帝削了爵位,但奸臣宇文爵被查之后,他立即上书为自己鸣冤,向太后告发宇文爵,自己当初守汉中宇文爵不发救兵,为了保存实力被迫放弃汉中的。太后一听也有道理,加之他是皇族。不仅官复原职,还加封了晋阳王,而且让他审理宇文爵一案,拓跋烈对太后感恩不尽。因当时宇文浑陷害元鸿元帅,拓跋烈也受了奸臣不少气,只是因为皇族身份免了牢狱之灾。拓跋烈上任后,先命人放了玉昌,又调人招来玉昌和押司徐宝、郭明,宋成被干以胜暗杀后,宇文浑又用郭明审理玉昌案,郭明明知道宋成是怎么死的,所以审理案件倍加小心,为了静观其变,他也用足了自己的精明,玉昌案他今天说查,明天说审,就是不过堂。宇文浑几次指示他下死手除掉玉昌,郭明就是不见真行动。这次太后临政,拓跋烈来审理宇文浑案,找郭明调查,郭明立即向拓跋烈汇报了宇文浑的野心。宇文浑有野心,他想独揽朝政。这不是死罪,他有没有谋权篡位的音信呢?拓跋烈经审,他曾想加封他叔父的一个女儿为公主,她叔父没同意,他说:“天下早晚归宇文氏,封一个公主有何大惊小怪的。”太后听说这种妄想,必除之而后快,但除掉之前,她得征求一下各方意见,拓跋图与宇文浑最要好,太后先找到拓跋图谈话,原来拓跋图与宇文浑同流一气,现在宇文浑大势已去。听太后召见,生怕太后把他们划为浑党,进了大殿,立表衷心,称太后除掉宇文浑,是为国除奸,大快人心,听人说皇叔与宇文浑过往甚密,想必浑有哪些罪行,皇叔更清楚吧:“太后,只要老朽有一丝一毫知道的,全部报告晋阳王,决不隐瞒。”“宇文浑该杀不该杀”“该杀,只要杀了宇文浑,才能清除奸佞,端正朝纲。”太后一看拓跋图不敢为宇文浑叫屈了,下步除掉工作就好做了。为此,她又与平城北六镇三王谈话,六镇向来对朝廷的旨意指手划脚,这次也没人敢提出异议,各方面意见征求之后,太后下令拓跋烈将宇文浑罪行一一列出,最后下了判决令,宇文爵、宇文浑被推到午朝门外问斩,除掉宇文浑,全国人民无不称快。斩首行刑那天,艳阳高照,秋风送爽,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敲锣打鼓,互相问候,表示庆贺,有的店铺还挂起了彩旗。
除掉宇文浑,边疆不稳,魏国政权仍处动荡之中,放出玉昌,太后亲自接见,一见玉昌,见身上满是伤痕,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了,年纪轻轻却苍老了很多。太后拉着玉昌的手,问玉昌何处来的如此多的伤,玉昌就把宇文浑在牢内刑讯逼供,连动大刑,欲制其死地的事又报给了太后,把太后气得这个宇文浑杀了他死有余辜,太后赶紧安排御医给玉昌医治,一面又向玉昌征求平乱之事,玉昌一一对答,玉昌请求再次西征,不扫灭西夏誓不回还,太后立即诏玉昌官复原职,率军西征,为了稳定国内形势,太后又推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推广河南和河北经验,诏令均田制在全国实行。
虽然除掉了宇文浑、宇文爵等奸党,但太后推进的改革之举进展颇不顺利,推行均田制,北方鲜卑贵族强烈反对,说他们要有牧场,不能把地都分给了农奴和农民,推行三长制,贵族们说动摇了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尤其是朝野对太后专政一直颇有微词,加上太后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还从民间征召面首,让鲜卑贵族们在朝野吵得乌烟瘴气。如何稳定形势,推进改革,太后让玉龙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玉龙找到恩师徐公和长孙,长孙代表着关陇贵族势力,因夏凉多次反复,现在又有胡民聚众作乱,长孙家族势力被消耗殆尽,所以最支持改革,左帅与玉昌是坚定的改革派,因为他看到过河北流民大潮的势力,听到过河南饥民的哀嚎。徐公是献文、孝文皇帝的师傅,他的主张是要推动改革,没有太后的铁腕不行,但光靠铁腕又受到鲜卑守旧势力的抵制和掣肘。所以现在最关键的办法是让皇帝勤政,把朝政担起来。于是他鼓励孝文帝要挺身而出,把年轻的一代的势力竖起来,把自己的威信竖起来。于是徐公和玉龙建议太后,由皇帝组织一次御前会议,把各派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头面人物,包括各反对派的代表人物召集到一起,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只有朝廷上下统一思想。皇帝的诏书才能颁行全国。而不是政出无门,朝令夕改。
于是皇帝让玉龙起草诏书,诏六镇三王、关陇和地方汉族士族齐聚平城,平城王元或、京兆王元澄、英王元崇、忠王元鸿、邺城王元亮、永昌王元绪,平辽王姜正、关陇代表长孙稚、宇文泰,汉族少壮派玉龙、玉昌齐聚京城议事,诏书下后文帝在太极殿上殿,那一年孝文帝15岁,太后恐其不压众,欲扶持文帝在殿上坐镇,玉龙建议道:“有老王爷元鸿和姜正,徐公和长孙等众朝臣在,守旧贵族未必就敢挑战文帝和改革。早让文帝主持大计更利国基长久。更何况议前、议中、议后均向太后通禀,太后自可放心。”于是文帝亲自上殿,俱言关陇民变,剿灭甚难,河北流民和河南饥荒造成国力日亏,国穷无以强兵,兵弱无以统一。今日殿上请诸臣议议田制、禄制和文制。元或代表六镇三王首先发难:“鲜卑贵族起自大鲜卑山,道武、太武帝以来建国立制,平定八方,祖宗之法,足以承运国作,胡汉之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切不可妄改祖制。”接着六阵首领群体发言,声称如若改革动摇六镇首领爵禄,断难接受。元鸿立即反驳道:“鲜卑自高寒草原而来,一味推广牧场制、分部制、镇守制,让大量土地荒芜,让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从中原到大漠,从江淮到坝上,土地荒废,水利凋敝,农民无土地,土地无产出,何以富国?何以强兵?”邺城王元亮也言道:“道武时期,我们每下一城,必大肆屠杀,杀戮屠城,大量人口,亡的亡,逃的逃,屠城导致民族仇恨越积越大。夏凉联横反复无常,关陇民变,皆因屠杀民怨而起。”六位王爷争执言辞激烈,六镇首领猖狂叫嚣,使得玉龙徐公等汉族官员无法发言,首次朝会不欢而散。
散朝后,孝文皇帝和玉龙立即把朝会争执向太后汇报,冯太后非常恼火。但是面对六镇三王的指责,她感觉还必须把六镇三王的工作做通,于是他招来了平城王元或和京任城王元澄,详细了解了北方六镇首领的心理,六镇首领深怕改革后他们的待遇和地位下降,为了稳定六镇,太后承诺:六镇首领和诸王待遇不变,六镇守军与禁军实行交流制,提拔将军必有六镇驻守经历,六镇首领必须是鲜卑贵族担任。然后又问两位王爷:“国家是我们的国家,难道你们也想把国家送入国穷兵弱、四分五裂的地步吗?”元登却反驳说:“国家虽然是太后和陛下的,但是我们是国家的大臣,我们鲜卑贵族的权利,贵族的地位,是先帝带领我们出生入死打来的,不能说没就没了。圣上不能不考虑啊。”“王爷叔叔说的有道理,过去我们一直征战杀伐,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统一了北方。下一步要进中原,下江南,不移风易俗,改革我们的形象,我们如何能打到江南去?如何能打到中原去?还请王爷做好诸位王公,做好六镇的思想工作吧。”冯太后带着文帝向两位王爷苦口婆心劝了半夜,终于做通了几位王爷的工作,同意文帝下诏改革。接着,文帝又拜访徐公,与恩师彻夜长谈,征求徐公关于改革的思路和建议,徐公道:“除掉宇文爵和宇文浑后,对宇文家族要打、抚并举,宇文家族也有改革的中坚派,尤其宇文泰、宇文护父子,他们也是深受关陇地区动乱之害的,把他们的力量也团结起来。对于前朝崔氏国史狱,受到打击的清河、河东和范阳的汉族势力,也应该重新加以利用,只有改革的力量强大了,措施才能推行,否则再好的政策,出不了宫门,出不了京城也管不了用。”接着,文帝又与玉昌、玉龙、长孙畅谈对策,取得了少壮实力的坚强后盾。
各方意见逐渐趋于一致了,孝文帝重新召集众臣,继续召开殿前会议。
上朝之后玉龙首先发言:“先前玉昌与左帅招抚淮北四州,先帝以仁义招抚,无所杀戮,而四州首领引颈北向,所以受田以安身,安身以利国,民心向背,国基稳固,国运才长久,前次王爷之间的激烈争论都是为了国家,目前国家唯一的出路在改革。”接着是少壮派玉昌、长孙等也不示弱,把均田制与占田制、班禄制与班赐制、三长制与宗主制、州县制与分部制的优劣,在朝堂逐一讲解对比。然后徐公发言:“鲜卑族要强大,必须要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制度来武装,鲜卑与汉族同根同源,哪里有什么种族姓氏之别,现在大家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南下统一中国,哪里有什么异心,所以改革不是革自己的命,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鲜卑贵族不与汉族士族联合,根本无法在中原实行有效的治理,靠游牧的流动方式管理不了农耕,创造不出源远流长的文明与文化,只有用先进的儒家思想和经典文化武装起来,鲜卑族才能永远常胜不衰,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可是我们都被汉化了,哪里还有鲜卑族,最后都变汉族了。”“同样,汉族有了鲜卑族人的血统,有了强健的体魄,鲜卑族有了儒家的文化,两者同化成一个全新的民族,必将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迎来强盛的时代。”听了恩师的话,更加坚定了孝文帝的决心,他从龙椅上站起来,走到大臣们中间:“现在我们议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实际上从先帝时期有的制度体例就一直向中国靠近,我们要统一中国,必须要用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皇叔和诸王,你们的心思朕明白,但既然我们从大兴安岭走到了代北,又从代北走到了盛乐,从盛乐到了平城。今后我们还要从平城走向中原,从中原走向江南,我们就必须把各民族的力量统一起来,统一到人民共同向往的规则和目标上来,朕受徐公教育多年,汉学是治理国家的法宝,仁德是统一国家的利器,兴儒学,施仁政是我朝执政之根本,改革是我们走向强大,统一中国的唯一途径。玉龙,把我们所比较的均田制、班禄制、三长制、州县制形成系统的规制,颁令全国实行。”“圣上英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臣还有本奏。”姜王爷出班跪倒。“姜爱卿,还有何本奏?”“臣以为兴儒学,必溯其根本,探其流源,儒学根本在孔孟,我们兴儒学,必须尊孔孟,重教化。”“爱卿所言甚是,我们同受仲尼之荫,应尊仲尼为大圣,告谥孔庙。我们学习儒学,不仅要从语言,而且还要从行为上、思想上学,诏令下去,今后各族人民同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这在祖制上可有先例吗?”“我穿的皇帝服不是汉服吗?先帝不还想与刘宋结亲吗?有先例的我们遵循,无先例我们改易,我们创新。”“为了推进改革,朕拟大赦天下,为前朝崔司徒平反,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悉恢复汉族士族爵位。”“今后内官外官,鲜卑、汉族不定比例,举贤任能,共创伟业。”“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朝臣齐跪,称颂圣上英明。此后数年,孝文帝一系列改革政令在全国颁布推行,均田制使得大魏人人耕者有其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国库充盈,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日益繁荣。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互相通婚,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交流,民族之间的融合,让儒家经典文化更进一步发扬光大,班禄制和三长制建立了从朝廷到乡村的统治秩序,打破了寒门无上品,上品无寒门的阶层固化,实现了阶层流动,缓和了阶级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魏朝的政治统治更加巩固。
均田制的颁布和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河北、河南过去是流民和灾民遍地的地方,孝文帝改革后一下变成了产粮大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急需普及推广农业知识,高阳郡太守贾思勰率先垂范,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均田制实行,他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却效益低下,决心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系统地总结出来,于是,他深入民间,躬身实践,把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整理编修,系统章节,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总集成农业巨着《齐民要术》,创作了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为后世的农学着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玉龙读后,连连赞叹这是一部了不起的农业专着,他立即上报孝文帝,文帝命玉龙协助太傅徐公,为书校注作序,木刻全国发行,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着,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着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北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迅速超过江南,民间财富积累充盈了官府的仓库。
孝文帝的改革充分证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融合交流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互相吸收、不断借鉴各民族之间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壮,国家更加伟大。孝文帝的改革无疑是历史上最伟大最进步的战略举措,但仍遭到了鲜卑保守势力和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冯太后和玉龙、玉昌长孙等改革派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平灭了地方割据,镇压了朝中反对派的疯狂反扑,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振兴,人口增长,国力增强,中华一统,民族融合的思想深入人心,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大魏迎来了统一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