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荀子·天论(1 / 2)
作者:【先秦】荀况
天行有常[1],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3]。强本而节用[4],则天不能贫[5];养备而动时[6],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7],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8],寒暑[9]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10]。本荒而用侈[11],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12],则天不能使之全[13];倍道而妄行[14],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15],祆怪未生而凶[16]。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17],则可谓至人矣[18]。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19]。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20];虽大,不加能焉[21];虽精,不加察焉[22]: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23]。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24],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25]。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26]。唯圣人为不求知天[27]。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28]。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29];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30];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31];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32];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33]。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34]。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35]。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36]。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37]。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38]。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39]。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40]。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41]。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42],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43],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44]。”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45]。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46]。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47]。《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48]。”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49]。若夫心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50]。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51];小人错[52]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53]。
星队木鸣[54],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55],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56],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祆[57]则可畏也。楛耕伤稼,耘耨失岁[58],政险失民,田薉稼恶[59],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60]: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61],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62]并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63]。其说甚尔,其菑甚惨[64]。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65]。可怪也,而不可畏也[66]。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67]。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68]。”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69]而不舍也。
雩[70]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71],天旱而雩,卜筮而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72]。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73];珠玉不睹[74]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75]。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76],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77]?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78]?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79]?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80]?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81]?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82]?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83]。……
注释: